脱发的相关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如雄激素性脱发具遗传倾向、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功能异常和雄激素水平变化、营养不良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缺乏、疾病因素如脂溢性皮炎和斑秃、药物副作用、生活方式因素如精神压力过大、不良生活习惯,还有年龄因素在儿童期、中年期、老年期各有不同表现。
遗传因素是导致脱发的常见原因之一。例如雄激素性脱发,它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脱发的遗传史,那么个体患雄激素性脱发的概率会显著增加。研究表明,相关基因会影响毛囊对雄激素的敏感性,使得毛囊逐渐微小化,毛发变细、变短,最终导致脱发。这种情况在男性和女性中都可能发生,男性往往表现为发际线后移、头顶脱发,女性则多表现为头顶头发稀疏。
内分泌失调
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素对毛发的生长起着重要作用。当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素分泌不足,会影响毛发的生长周期,导致头发变得干燥、脆弱,容易脱落。而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身体代谢加快,也可能引起脱发等毛发问题。
雄激素水平变化:雄激素在脱发的发生中也扮演着关键角色。对于男性来说,正常情况下雄激素维持着正常的毛发生长,但当雄激素分泌过多或毛囊对雄激素敏感性增高时,就会出现脱发。女性体内也有雄激素,当雄激素水平失衡时,比如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时,也可能导致脱发。
营养不良
蛋白质缺乏:头发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是一种蛋白质。如果日常饮食中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影响角蛋白的合成,导致头发脆弱易断、脱落。例如长期素食且蛋白质摄入不均衡的人群,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维生素缺乏:维生素B族对头发的健康至关重要,尤其是维生素B7(生物素)。缺乏维生素B7会影响头发的正常生长,导致脱发。此外,维生素A、维生素C等缺乏也可能对毛发产生不良影响。维生素A缺乏时,会引起毛发干燥、失去光泽;维生素C缺乏会影响胶原蛋白的合成,而胶原蛋白是维持毛囊健康的重要物质。
矿物质缺乏:铁、锌等矿物质缺乏也与脱发有关。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元素,血红蛋白负责为毛囊输送氧气,缺铁会导致毛囊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影响毛发的生长;锌参与了毛囊的生长和修复过程,缺锌会导致毛囊功能异常,引起脱发。
疾病因素
脂溢性皮炎:脂溢性皮炎好发于头皮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炎症会破坏毛囊周围的组织,影响毛囊的正常功能,导致毛发脱落。患者通常伴有头皮油腻、瘙痒、红斑等症状。
斑秃: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毛囊,导致毛发突然脱落,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脱发斑。其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可能与遗传、情绪应激等因素有关。
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可能会产生脱发的副作用。例如抗肿瘤药物,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同时,也会影响正常细胞的分裂,包括毛囊细胞,从而导致脱发。一些抗抑郁药、降压药等也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脱发。在使用这些药物期间,如果出现脱发情况,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考虑是否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生活方式因素
精神压力过大: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会导致人体内分泌失调,影响毛囊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脱发。例如现代社会中工作压力大、精神长期紧张的人群,脱发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压力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毛囊的生长周期,使毛囊进入休止期,导致脱发增加。
不良的生活习惯: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内分泌功能,进而影响毛发的生长。过度吸烟、酗酒也会对身体的各个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包括影响毛囊的血液供应和营养物质的输送,导致头发脱落。此外,过度烫染头发会损伤头发的角质层,使头发变得脆弱易断,长期频繁烫染还可能破坏毛囊结构,引起脱发。
年龄因素
儿童期:婴儿期可能会出现生理性脱发,这是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随着年龄增长,儿童期头发的生长和脱落也有一定的规律。但如果儿童患有某些先天性疾病或营养不良等情况,也可能出现异常脱发。例如一些遗传性疾病可能在儿童期就表现出脱发症状。
中年期:中年阶段是脱发的高发时期,除了上述各种因素外,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毛囊的功能也会下降,更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脱发。
老年期:老年人的毛囊逐渐萎缩,头发的生长速度减慢,头发变得稀疏,这是正常的生理老化现象,但也可能受到一些疾病等因素的影响而加重脱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