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斑丘疹兼具斑疹和丘疹特征,其常见病因有感染因素(包括病毒感染如风疹病毒、麻疹病毒、幼儿急疹病毒及细菌感染如猩红热)、过敏因素(包括药物过敏和食物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皮肌炎)。
一、皮肤斑丘疹的外观表现
皮肤斑丘疹是一种兼具斑疹和丘疹特征的皮肤损害。斑疹表现为皮肤颜色改变,可呈红色、褐色等,一般不隆起或仅略微隆起皮肤表面,大小可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丘疹则是隆起于皮肤表面的实性小肿物,直径通常小于1厘米。而斑丘疹是两者同时存在,即部分皮肤区域可见颜色改变的斑疹区域,同时伴有隆起的丘疹,其形态多样,大小、颜色等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在一些病毒感染性疾病中引起的斑丘疹,可能颜色为红色,大小不一,分布较为广泛。
二、皮肤斑丘疹的常见病因
(一)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
风疹病毒: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感染后一般经过14-21天的潜伏期,先出现上呼吸道症状,随后皮肤出现斑丘疹,通常从面颈部开始,迅速向全身蔓延,皮疹为淡红色斑疹或斑丘疹,直径2-3毫米,可融合成片。研究表明风疹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相对不完善,更容易感染风疹病毒而出现斑丘疹表现。
麻疹病毒:好发于儿童,尤其是未接种麻疹疫苗的儿童。麻疹的病程分为前驱期、出疹期等阶段,出疹期时体温进一步升高,从耳后、发际开始出现红色斑丘疹,逐渐蔓延至面部、躯干、四肢,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可融合成片,疹间可见正常皮肤。麻疹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儿童由于自身免疫功能相对较弱,感染后发病症状相对明显,斑丘疹表现典型。
幼儿急疹病毒:主要侵袭2岁以下婴幼儿,典型表现为高热3-5天后,体温骤降同时皮肤出现玫瑰色斑丘疹,直径2-5毫米,压之褪色,多分布于颈部、躯干,然后蔓延至面部和四肢,一般1-2天皮疹消退,不留色素沉着。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对幼儿急疹病毒的易感性较高,发病时以斑丘疹为主要皮肤表现。
2.细菌感染
猩红热: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多见于儿童。起病急,有发热、咽痛等症状,1-2天后出疹,皮疹为弥漫性充血的皮肤上出现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触之有砂纸感,疹间无正常皮肤,面部潮红无皮疹,口唇周围发白,形成口周苍白圈,皮疹先见于颈部、腋下和腹股沟处,然后迅速蔓延全身。儿童由于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且在集体生活中易接触到链球菌感染源,容易患猩红热出现斑丘疹表现。
(二)过敏因素
1.药物过敏: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不同药物引起过敏导致的斑丘疹表现有所不同。例如抗生素类药物,如青霉素,使用后可能在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皮肤反应,表现为红斑、斑丘疹,可伴有瘙痒。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过敏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儿童由于药物代谢和机体反应性与成人不同,在使用药物时更需密切观察是否出现斑丘疹等过敏表现。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也可能在使用某些药物后更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出现斑丘疹。
2.食物过敏: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如对海鲜、牛奶等食物过敏。以儿童为例,食用过敏食物后,可能在口唇、面部、躯干等部位出现斑丘疹,伴有瘙痒,严重时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儿童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对食物的耐受性和反应性与成人不同,更容易因食物过敏出现皮肤斑丘疹。成年人如果本身有食物过敏史,再次接触过敏食物时也会出现相应的斑丘疹表现。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
1.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于育龄期女性,但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皮肤表现多样,其中斑丘疹是常见表现之一,红斑可为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可分布于面部(呈蝶形分布)、颈部、上肢等部位,日晒后皮疹往往加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与机体自身免疫调节紊乱有关,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发病机制可能存在一定差异,育龄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等因素影响,更容易发生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的皮肤斑丘疹表现。
2.皮肌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和成人均可发病。皮肤表现为眶周紫红色斑丘疹,可伴有Gottron丘疹(指关节、肘膝关节伸侧的扁平紫红色丘疹),儿童患者在发病时除了皮肤斑丘疹表现外,还可能伴有肌肉无力等症状,与成人相比,儿童皮肌炎在诊断和治疗上需要更加关注其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因为疾病本身和治疗药物可能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