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及先天性三类,原发性又细分为原发性开角型与原发性闭角型,前者起病隐匿后期现视野缺损,后者急性发作有眼痛头痛等表现且慢性相对隐匿;继发性由眼部或全身疾病引发眼压升高;先天性多见于儿童有眼球增大等表现;诊断靠眼压测量(>21mmHg提示异常)、眼底检查(杯盘比增大等)、视野检查(早期现暗点等随进缺损扩大);治疗分降眼压(药物、激光、手术)和保护视神经;老年人易患需定期检避免暗室,儿童先天性需留意相关表现,有家族史人群定期筛查,预防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用眼、控饮水量、定期检查高危人群加强监测。
一、青光眼的分类与基本特征
青光眼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及先天性三类。原发性青光眼又细分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起病隐匿,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随病情进展逐渐出现视野缺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时表现为眼痛、头痛、视力骤降及虹视等,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症状相对隐匿。继发性青光眼由眼部或全身其他疾病引发,如外伤、炎症等导致眼压升高。先天性青光眼多见于儿童,常表现为眼球增大、畏光、流泪等。
二、诊断相关指标及意义
1.眼压测量:正常眼压范围为10~21mmHg,眼压>21mmHg提示眼压异常,但需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2.眼底检查:观察视神经乳头形态,青光眼性视神经乳头改变主要有杯盘比增大(正常杯盘比≤0.3,青光眼患者常>0.6)、视神经纤维层缺损等。3.视野检查:是诊断及病情评估的关键,早期可出现旁中心暗点、弓形暗点等,随病情进展视野缺损范围扩大,严重时可致管状视野。
三、治疗原则
1.降低眼压:可通过药物(如前列腺素类似物、β受体阻滞剂等)、激光(周边虹膜激光打孔术适用于闭角型青光眼)或手术(小梁切除术等)降低眼压,控制病情进展。2.保护视神经:使用神经营养药物等维护视神经功能,延缓视神经萎缩。
四、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老年人:随年龄增长眼部结构改变,易患青光眼,需定期行眼压、眼底等检查,生活中避免长时间处于暗室环境,以防眼压升高。2.儿童:先天性青光眼多见,家长需留意婴儿是否有眼球增大、畏光、流泪等表现,早期诊断与治疗对视力预后至关重要。3.有家族史人群:遗传因素增加患病风险,应定期筛查眼部情况,了解自身眼压、眼底及视野状况,以便早期干预。
五、预防措施
保持规律生活作息,避免过度用眼,合理控制每日饮水量,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尤其是有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视等高危人群需加强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眼部异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