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加散光的发生受遗传、环境及眼部发育异常因素影响。遗传方面父母有相关问题子女概率高;环境包括用眼习惯不良、户外活动不足、视觉环境不佳;眼部发育异常涉及眼球形态和调节功能异常,儿童时期各因素影响更突出需重视相关防护与检查。
环境因素
用眼习惯: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是导致近视加散光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例如,学生长时间看书、写作业,用眼距离过近、用眼时间过长且缺乏适当的休息,会使眼睛的调节功能和集合功能失调,引发眼部疲劳,进而增加近视和散光的发生风险。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用眼习惯不同,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学业负担重,更容易出现这种不良用眼习惯;成年人如果长时间从事精细用眼工作,如电脑编程、文字编辑等,也可能面临类似问题。
户外活动不足:缺乏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也是重要因素。研究发现,户外活动时间少的人群,近视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户外活动时间多的人群。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促进视网膜分泌多巴胺,多巴胺能够抑制眼轴的延长,从而降低近视的发生风险。对于不同年龄的人来说,儿童时期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尤为关键,儿童每天应保证至少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这样有助于降低近视加散光的发生几率。
视觉环境不佳:不良的视觉环境,如照明过强或过弱、阅读材料字迹不清等,会加重眼睛的负担,导致眼睛调节紊乱,长期如此容易引发近视和散光。例如,在昏暗的光线下看书,眼睛需要更加努力地调节焦距,容易造成眼部疲劳和屈光不正。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视觉环境的适应和耐受能力不同,儿童的眼睛发育尚未成熟,对不良视觉环境更为敏感,应特别注意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视觉环境。
眼部发育异常
眼球形态异常: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轴性近视)或角膜、晶状体的弯曲度异常(屈光性近视)都可能导致近视。而散光主要是由于角膜或晶状体表面不平整,导致光线不能聚焦在视网膜上的同一焦点。在儿童眼部发育过程中,如果眼球发育出现异常,如眼轴过度增长或角膜曲率异常,就容易引发近视加散光。例如,早产儿由于眼部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出生后眼球发育可能出现异常,增加了患近视加散光的风险。对于婴幼儿和儿童,定期进行眼部检查非常重要,以便早期发现眼球形态异常等问题并及时干预。
调节功能异常:眼睛的调节系统出现问题也可能导致近视加散光。例如,睫状肌痉挛等调节功能异常会影响晶状体的调节能力,使眼睛不能准确地聚焦物体,长期的调节功能异常可能逐渐引发近视和散光。不同年龄的人群调节功能不同,青少年时期是调节功能发育和变化较为活跃的阶段,更容易出现调节功能异常相关的近视加散光问题。在这个阶段,要注意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调节功能过度疲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