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变性是因黄斑区结构衰老性改变引发的眼科疾病分干性和湿性,干性常见占比高进展慢早期症状不明显,湿性少见但进展快危害大,危险因素有年龄、遗传、生活方式、其他疾病,诊断靠眼底检查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干性无特效药物主要监测和避免日晒等,湿性用眼内注射抗VEGF药物等治疗,非药物干预需控制基础病、定期检查、戒烟等。
黄斑变性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主要是由于黄斑区结构的衰老性改变引起的。黄斑位于视网膜的中心部位,是视力最敏锐的区域,它对精细视觉和色觉等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分类及特点
干性黄斑变性:较为常见,占比约80%-90%。主要是黄斑区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吞噬功能下降,导致玻璃膜疣等沉积在视网膜下。其进展相对缓慢,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者仅有轻度的视力下降,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视力逐渐模糊、视物变形等情况,但一般不会迅速失明。这种类型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与年龄增长、遗传因素、长期慢性光损伤等有关。
湿性黄斑变性:相对较少见,但病情进展迅速且危害更大。是由于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形成,这些新生血管容易破裂、出血、渗漏,导致黄斑区水肿、渗出、瘢痕形成。患者会很快出现明显的视力下降,严重影响中心视力,如看东西中央有黑影遮挡、视物变形等。
危险因素
年龄:年龄是重要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黄斑区的细胞和组织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干性黄斑变性在5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明显升高,湿性黄斑变性也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且年龄越大,发病风险越高。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基因的突变可能增加患黄斑变性的风险。如果家族中有黄斑变性患者,其他家庭成员患该病的可能性比一般人群要高。
生活方式:长期暴露在阳光下,紫外线的照射可能会损伤黄斑区的细胞,增加患病风险;吸烟也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吸烟会使患黄斑变性的风险增加,因为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害眼部血管和视网膜组织。
其他疾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的人群,患黄斑变性的几率也会增加。例如,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影响眼部血管的正常功能,容易引发视网膜病变,其中就包括黄斑区的病变;高血压会导致眼部血管压力改变,影响黄斑区的血液供应。
诊断方法
眼底检查:通过眼底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黄斑区的形态、有无出血、渗出、玻璃膜疣等情况。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是诊断湿性黄斑变性的重要方法,它可以显示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的形态、渗漏等情况;对于干性黄斑变性,也可以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观察玻璃膜疣等的分布和特征。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能够清晰地显示黄斑区视网膜各层的结构,如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厚度、有无水肿、脱离等情况,对于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有重要价值。
治疗现状及非药物干预
对于干性黄斑变性: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主要是通过定期监测视力、眼底等情况,建议患者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佩戴合适的太阳镜;同时,对于有遗传风险的人群,应进行遗传咨询,了解家族遗传模式对自身及后代的影响。
对于湿性黄斑变性:主要的治疗方法是眼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通过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减少黄斑区的水肿和渗出,从而改善视力。此外,激光治疗等方法也可用于部分患者,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非药物干预方面,患者需要严格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水平,这有助于延缓黄斑变性的进展。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要注意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黄斑变性;糖尿病患者要更加密切地监测眼部情况,因为高血糖对眼部的损害更为明显;吸烟的患者必须戒烟,这是控制病情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