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性角膜炎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眼部致角膜炎症,病毒可直接感染角膜及免疫反应参与发病,有眼部症状如角膜上皮损害、基质炎、虹膜睫状体炎及全身头面部带状疱疹皮肤损害等表现,通过病史采集、眼部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有抗病毒、抗炎、对症支持治疗,儿童、老年人、免疫抑制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带状疱疹性角膜炎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眼部引起的角膜炎症。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具有嗜神经性,当人体首次感染时表现为水痘,之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被激活,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至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或黏膜细胞内增殖,引起复发感染,累及眼部时就可导致带状疱疹性角膜炎。
发病机制
病毒感染角膜:病毒可直接感染角膜上皮、基质等组织,引起炎症反应。例如,病毒在角膜上皮细胞内复制,导致细胞变性、坏死,引发上皮性角膜炎等改变。
免疫反应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在疾病发生发展中也起到重要作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参与,导致角膜组织的炎症损伤。比如,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被激活,释放细胞因子,进一步加重角膜的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
眼部症状:
角膜上皮损害:可出现树枝状、地图状角膜上皮病变,患者可伴有眼痛、畏光、流泪等症状。这是因为病毒侵犯角膜上皮,导致上皮细胞的病变和缺损。
角膜基质炎:表现为角膜基质的炎症细胞浸润、水肿等,可影响视力。炎症细胞在角膜基质内聚集,破坏角膜的正常结构和透明度。
虹膜睫状体炎:部分患者可合并虹膜睫状体炎,出现睫状充血、房水混浊、瞳孔缩小等表现。病毒感染可波及虹膜睫状体,引起炎症反应。
全身表现:在眼部症状出现前后,患者可能在头面部相应区域出现带状疱疹的皮肤损害,表现为成簇的疱疹,伴有疼痛等。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询问患者是否有带状疱疹病史,或者是否有近期免疫力下降的情况,如患恶性肿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眼部检查:通过裂隙灯检查可观察角膜的病变情况,如上皮是否有树枝状改变、基质是否有水肿等;还可进行荧光素染色检查,明确角膜上皮缺损的情况。
实验室检查:可进行病毒学检查,如取角膜病变部位的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等,以明确是否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治疗原则
抗病毒治疗:使用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的复制,如阿昔洛韦等药物,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遵循临床规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用。
抗炎治疗:对于角膜的炎症反应,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抗炎药物,但要注意其使用的时机和剂量,避免滥用导致病情加重等不良后果。例如,在病毒感染的急性期,一般不主张立即使用糖皮质激素,而在炎症得到一定控制后,根据情况谨慎使用。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眼痛等症状,可使用止痛药物缓解;对于畏光等症状,可使用遮光镜等进行对症处理。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可患水痘,若儿童发生带状疱疹性角膜炎,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和眼部结构与成人有所不同,在治疗时需更加谨慎。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病情变化,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且在治疗过程中要加强眼部护理,注意观察儿童的视力等情况变化。
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发生带状疱疹性角膜炎时,病情可能相对较重,恢复较慢。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老年人的全身状况,因为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治疗时要综合考虑,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同时,要加强眼部的护理和康复指导,促进眼部病变的恢复。
免疫抑制人群: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患有恶性肿瘤等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发生带状疱疹性角膜炎时,病情容易反复,治疗难度较大。在治疗时需要更加积极地抗病毒和抗炎治疗,同时要注意监测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调整治疗方案,并且要预防继发感染等情况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