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视是视觉发育期异常视觉经验致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且眼部无器质性病变,发病机制是视觉中枢发育受抑制,视力表现为戴矫正镜仍低于正常,治疗关键是除异常视觉经验后训练且敏感期内治疗效果好与屈光不正无必然联系;近视是调节松弛时平行光线聚焦视网膜前,由遗传和环境致,戴合适凹透镜可矫正视力,发病于儿童青少年期且随年龄可能加深与近视性屈光不正相关。
一、弱视的定义及特点
弱视是一种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异常视觉经验(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一般来说,3-5岁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期,6-8岁是敏感期,若在此期间发生上述异常视觉经验,就可能导致弱视。例如,单眼斜视会使双眼无法同时接受相同的视觉刺激,影响视觉中枢对图像的正常处理;屈光参差较大时,两眼视网膜成像大小不等,融合困难,也会阻碍正常视觉发育。
二、近视的定义及特点
近视是眼在调节松弛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的折射后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主要是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环境因素中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是重要原因。比如,青少年学生长时间看书、玩手机等近距离用眼,会导致眼轴变长,从而引发近视。近视患者主要表现为远视力下降,但近视力正常,通过佩戴合适度数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视力。
三、弱视与近视的区别
(一)发病机制不同
弱视:是视觉发育期异常视觉经验导致的,核心是视觉中枢发育受到抑制,即使佩戴合适眼镜,视力也不能达到正常。例如,一个患有单眼斜视的儿童,斜视眼的视觉信号不能正常传入大脑视觉中枢,大脑逐渐对该眼的视觉信息产生抑制,从而导致弱视。
近视:主要是眼轴变长或屈光力异常,外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属于屈光不正的一种,通过佩戴合适度数的凹透镜可以使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提高视力。
(二)视力表现不同
弱视:即使佩戴矫正眼镜,最佳矫正视力仍低于正常。例如,正常儿童3岁时视力应达到0.5-0.6,4岁时0.7-0.8,5岁及以上0.8及以上,如果佩戴合适眼镜后视力仍达不到此标准,就要考虑弱视可能。
近视:佩戴合适矫正眼镜后,视力可矫正到正常。比如,一个近视儿童佩戴合适度数的近视眼镜后,远视力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
(三)治疗方法不同
弱视:治疗关键是去除导致异常视觉经验的因素,然后进行弱视训练。例如,对于屈光参差性弱视,要先矫正屈光不正,然后通过遮盖健眼、训练弱视眼等方法,刺激弱视眼的视觉发育。常见的训练方法有精细目力训练(如穿珠子)、红光闪烁刺激等。而且弱视治疗有敏感期,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超过视觉发育敏感期,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
近视:主要通过佩戴眼镜(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等)矫正视力,还可通过改善用眼环境等方法延缓近视进展,比如增加户外活动时间,研究表明每天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可以显著降低近视的发生风险。对于符合条件的成年人,还可以考虑近视手术矫正,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严格评估。
(四)年龄因素影响不同
弱视:在视觉发育敏感期(0-12岁)内发病影响更大,若能在敏感期内及时发现并治疗,大部分患儿可以恢复正常视力。如果错过敏感期,即使治疗,视力恢复也比较困难。例如,6岁以前发现的弱视,经过规范治疗,很多可以治愈;而超过12岁才发现的弱视,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
近视:儿童青少年时期是近视高发阶段,此阶段如果不注意用眼卫生,很容易发生近视,而且随着年龄增长,眼轴可能会进一步变长,近视度数也可能逐渐加深。比如,小学生如果不注意用眼,近视发生率会明显升高,到青春期时近视度数可能会有较大增长。
(五)与屈光状态的关系不同
弱视:不一定伴有屈光不正,即使有屈光不正,其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程度也不能用单纯的屈光不正来解释。例如,有些弱视患儿可能是正视眼,但仍存在弱视。
近视:必然伴有屈光不正,主要是近视性屈光不正,即眼的屈光力相对过强或眼轴过长,导致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