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不同年龄段近视度数增长特点不同,学龄前较缓、小学阶段关键且增长较快、青春期仍可能增长但速度或减缓;遗传、用眼习惯、户外活动时间是影响增长的因素;需定期监测,可通过增加户外活动、培养良好用眼习惯、合理饮食、光学矫正等防控近视度数增长。
一、儿童不同年龄段近视度数增长特点
(一)学龄前儿童(3-6岁)
学龄前儿童的眼球仍在发育中,此阶段近视度数增长相对较缓,但也存在个体差异。一般来说,正常情况下每年近视度数增长可能在50度以内。然而,如果孩子存在不良用眼习惯,如长时间近距离看电视、玩电子设备等,近视度数增长可能会加快。例如,有研究发现,每天连续超过1小时近距离用眼的学龄前儿童,近视度数增长速度比用眼习惯良好的孩子快约2-3倍。
(二)小学阶段儿童(6-12岁)
小学阶段是近视度数增长较为关键的时期。这个阶段孩子的学习任务逐渐加重,用眼时间明显增加。一般来说,每年近视度数可能增长100-200度左右。但也有个体差异,部分孩子由于遗传因素(父母近视度数较高)、户外活动时间严重不足等因素,近视度数增长会更快。比如,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足1小时的小学生,近视度数年均增长幅度比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以上的孩子高约1.5倍。
(三)青春期儿童(12-18岁)
青春期时,孩子的身体仍在发育,眼轴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近视度数仍可能持续增长。不过,增长速度相对小学阶段可能会有所减缓,但也不能忽视。如果之前近视控制不佳,此阶段近视度数仍可能以每年50-100度左右的速度增长。一些研究表明,青春期前近视度数较高的孩子,青春期时近视度数增长可能相对缓慢,但如果不注意用眼健康,仍有继续快速增长的可能。
二、影响儿童近视度数增长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如果父母双方均为近视,孩子发生近视的概率会明显高于父母视力正常的孩子。而且,父母近视度数越高,孩子遗传近视的可能性越大,并且近视度数增长往往也会更快。例如,父母双方均为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孩子出生后近视的概率可达70%以上,且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近视度数增长可能比父母近视度数较低的孩子更快。
(二)用眼习惯
1.近距离用眼时间: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如长时间看书、写作业、看手机、平板等电子屏幕,会使眼睛的睫状肌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导致近视度数增长。一般来说,每次近距离用眼超过40分钟,近视度数增长的风险就会增加。
2.用眼距离:读书写字时眼睛与书本距离过近,会加重眼睛的调节负担,导致眼轴拉长,促使近视度数增长。正常的用眼距离应该保持在33厘米左右(约一尺)。
3.光线环境:不良的光线环境,如过强或过弱的光线,都会对眼睛造成刺激,影响眼睛的调节功能,进而影响近视度数。例如,在昏暗的光线下看书,眼睛需要更努力地调节,容易导致近视度数增长加快;而在过强的光线下,也会对眼睛产生不良影响。
(三)户外活动时间
户外活动时间不足是导致儿童近视度数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发现,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以上的儿童,近视发生率明显低于户外活动时间不足1小时的儿童。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刺激视网膜分泌多巴胺,多巴胺能够抑制眼轴的伸长,从而起到预防和控制近视度数增长的作用。
三、儿童近视度数增长的监测与防控
(一)定期监测
家长应定期带孩子进行视力检查,建议每3-6个月检查一次视力。通过视力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孩子视力的变化情况,如果发现视力下降,应进一步进行散瞳验光等检查,以准确了解近视度数的变化。对于有近视家族史的儿童,更应该加强监测频率,每2-3个月检查一次视力和眼轴长度等指标。
(二)防控措施
1.增加户外活动:保证儿童每天有不少于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在户外活动时,孩子可以接触到充足的自然光,有利于眼睛的健康。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在课余时间多进行户外活动,如跑步、打球等。
2.培养良好用眼习惯:教导孩子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做到“一拳一尺一寸”,即胸部离书桌一拳,眼睛离书本一尺,手指离笔尖一寸。控制孩子近距离用眼时间,每用眼30-40分钟,应休息10-15分钟,可以远眺、做眼保健操等。同时,要减少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非学习目的的电子设备使用每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
3.合理饮食:保证儿童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C、E和叶黄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胡萝卜、橙子、蓝莓、菠菜等。这些营养物质对眼睛的健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视力,减缓近视度数的增长。
4.光学矫正:如果儿童已经确诊近视,应根据验光结果佩戴合适的眼镜。框架眼镜是较为常见的矫正方式,能够帮助孩子清晰视物,减轻眼睛的调节负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近视度数增长。对于一些近视度数增长较快的儿童,还可以考虑佩戴角膜塑形镜,它可以在夜间佩戴,通过物理压迫的方式暂时改变角膜形状,白天不需要佩戴眼镜也能获得清晰的视力,并且对控制近视度数增长有一定的效果,但需要在医生的严格评估和指导下使用,并且要注意佩戴的卫生和定期复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