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是眼睛调节放松时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的屈光不正状态以屈光度表示近视度数分轻度中度高度,检测方法有主观验光法的插片和综合验光仪验光及客观验光法的电脑验光,不同人群儿童青少年眼轴发育阶段用眼过度易致度数增长受遗传和用眼环境影响、成年人眼轴成熟但不良用眼习惯等可致度数稳定度受影响、老年人有近视老花并存或更多眼底病变风险受年龄和疾病影响,近视度数与视力无绝对一一对应但大致关联度高度数越高视力下降越明显。
近视是指眼睛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的一种屈光不正状态。近视度数是衡量近视严重程度的指标,通常用屈光度(D)来表示,例如-1.00D表示100度近视。
近视度数的分类
轻度近视:近视度数一般在-3.00D以内(300度以下)。轻度近视对视力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也需要引起重视,若不注意用眼卫生等,可能会逐渐发展为中度或高度近视。在儿童青少年中,轻度近视可能与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等因素有关,比如长时间看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学习时坐姿不正确等。
中度近视:近视度数在-3.00D至-6.00D之间(300-600度)。中度近视会明显影响视力,患者可能会感觉看远处物体模糊不清,需要佩戴合适的眼镜来矫正视力。此时需要更加注意用眼习惯的调整,因为中度近视如果继续发展,可能会增加发生眼底病变等并发症的风险。对于青少年来说,中度近视可能与生长发育阶段用眼负荷增加以及遗传因素等有关。
高度近视:近视度数大于-6.00D(600度以上)。高度近视除了会导致明显的视力下降外,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青光眼等。高度近视的发生往往与遗传因素关系较为密切,同时也与后天不良的用眼习惯等有关。一些高度近视患者在剧烈运动时,视网膜脱离的风险会大大增加,因此需要特别注意避免剧烈运动。
近视度数的检测方法
主观验光法
插片验光:让患者通过佩戴不同度数的镜片来寻找最清晰的视力状态。验光师会根据患者对不同镜片的反应来初步确定近视度数。这种方法需要患者积极配合,能够准确反馈自己看到的清晰度情况,但对于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来说,配合度可能较低,会影响验光的准确性。
综合验光仪验光:综合验光仪可以进行一系列的验光程序,包括球镜、柱镜度数的精确调整等。它能更全面、准确地检测出近视度数以及散光等其他屈光不正情况。对于青少年和成年人来说,综合验光仪验光是比较常用且准确的方法,但对于不配合的儿童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方法。
客观验光法
电脑验光:利用红外线等技术对眼睛的屈光状态进行初步检测,能够快速得到近视度数等大致结果。电脑验光相对比较快捷,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对于角膜不规则等情况可能会出现误差,而且不能完全替代主观验光法,通常需要结合主观验光来确定最终的近视度数。在儿童验光中,电脑验光可以作为初步筛查的手段,但不能仅依靠电脑验光结果来确定配镜度数。
不同人群近视度数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儿童青少年
特点: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眼轴会随着身体的发育而增长。如果在这个阶段用眼过度,比如每天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眼轴可能会过度增长,导致近视度数快速增加。例如,一些小学生每天花大量时间写作业、玩电子游戏等,近视度数可能会在较短时间内从轻度发展为中度甚至高度近视。
影响因素:遗传因素是一个重要方面,如果父母双方都是高度近视,儿童青少年患近视的概率会大大增加。此外,用眼环境也很关键,光线不足或过强、阅读姿势不正确、持续用眼时间过长等都会促使近视度数的增长。
成年人
特点:成年人的眼轴基本已经发育成熟,近视度数相对比较稳定,但如果存在不良的用眼习惯,如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在光线不佳的环境下工作等,也可能导致近视度数进一步加深。一些成年人由于工作需要长时间看电脑屏幕,近视度数可能会缓慢上升。
影响因素:除了用眼习惯外,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影响近视度数,比如糖尿病等。而且,成年人如果进行一些眼部手术来矫正近视,术后如果不注意用眼卫生等,也可能出现近视度数回退等情况。
老年人
特点:老年人出现近视可能是老花眼与近视同时存在的情况,也就是所谓的“近视老花并存”。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弹性下降,调节能力减弱,会出现老花眼,但如果本身有近视,可能近视度数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部分老花眼的影响。不过,老年人如果原本有高度近视,可能会面临更多眼底病变的风险,如玻璃体混浊、视网膜变性等。
影响因素:年龄相关的眼部结构变化是主要因素,同时一些老年疾病也可能对眼睛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近视度数相关的眼部状态。
近视度数与视力的关系
近视度数和视力之间并没有绝对的一一对应关系,但大致存在一定的关联。一般来说,近视度数越高,视力下降越明显。例如,-1.00D的轻度近视可能对视力影响不大,视力可能在0.8-1.0左右;而-6.00D的高度近视,视力可能会下降到0.1甚至更低。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有些人可能存在眼部其他病变,即使近视度数不高,视力也可能较差;或者有些人可能通过良好的视觉适应等,近视度数与视力的对应关系并不完全符合常规的对应模式。不过总体而言,近视度数是评估视力情况以及近视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