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近似球形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近视分轴性和屈光性,轴性与生长发育、遗传有关,生长发育中眼轴过长或遗传因素可致轴性近视,屈光性与晶状体调节、角膜曲率有关,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等环境因素影响近视,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用眼环境光线不适、户外活动时间不足均会对近视产生影响。
一、眼球的基本结构与近视发生的基础
眼球近似球形,主要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分为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的前1/6是角膜,后5/6是巩膜;中膜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内膜是视网膜。内容物有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它们共同组成眼的折光系统,正常情况下能使外界物体折射后成像在视网膜上。
二、近视的发生机制
(一)轴性近视
1.生长发育因素
在儿童青少年时期,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眼轴长度也会随之变化。如果眼轴过长,远处物体经眼的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会落在视网膜前方,而不是视网膜上,从而导致近视。一般来说,新生儿的眼轴较短,约为17-18mm,随着年龄增长,眼轴逐渐延长,到12-14岁左右基本接近成人水平(成人眼轴长度约为23-24mm)。如果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眼轴过度延长,就会引发轴性近视。例如,一些长期近距离用眼的儿童,眼轴增长速度可能会加快,超出正常的生长节律,进而导致近视度数不断加深。
从性别角度看,一般女性青春期发育较早,眼轴发育可能在青春期前期就有一定变化,相对来说,女性儿童在青春期前如果不注意用眼习惯,可能更容易出现眼轴过度增长的情况;男性青春期发育相对晚一些,但一旦开始快速生长,也可能出现眼轴异常延长的情况。
2.遗传因素影响
遗传在近视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果父母双方都是高度近视(近视度数大于600度),那么子女患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的概率会明显增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可以影响眼球的大小、巩膜的厚度等与眼轴相关的结构。例如,某些与眼轴发育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或异常表达,会增加眼轴过长的风险。有遗传倾向的儿童,在相同的用眼环境下,比没有遗传背景的儿童更容易发生近视,而且近视度数往往进展更快。
(二)屈光性近视
1.晶状体调节因素
睫状体可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当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曲度增加,折光能力增强;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舒张,晶状体曲度减小,折光能力减弱。如果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睫状肌持续处于紧张收缩状态,晶状体持续保持过度变凸的状态,即使看远处时,晶状体也不能恢复到正常的扁平状态,导致晶状体的屈光能力过强,使得远处物体成像提前聚焦在视网膜前方,形成屈光性近视。这种情况在青少年中较为常见,比如学生长时间看书、写作业、使用电子设备等近距离用眼活动,容易引发晶状体调节异常导致的屈光性近视。
从生活方式角度,长期缺乏户外活动的儿童,比经常进行户外活动的儿童更容易出现晶状体调节相关的近视问题。因为户外活动可以让眼睛接触更多的自然光线,有助于调节眼睛的屈光状态。
2.角膜曲率因素
角膜的曲率也会影响眼的屈光状态。如果角膜曲率过大,会使眼的折光能力增强,导致近视。角膜曲率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遗传、眼部疾病等。例如,某些先天性角膜发育异常可能导致角膜曲率异常增大,从而引发近视。不过,这种由角膜曲率异常引起的近视相对较少见,但也是近视发生机制中的一个方面。
三、环境因素对近视的影响
(一)近距离用眼时间
1.儿童青少年阶段
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是导致近视的重要环境因素。例如,每天连续近距离看书、写字超过1-2小时,就会明显增加近视发生的风险。小学生如果每天看电视、玩电子游戏超过1-2小时,眼轴和屈光状态更容易出现异常变化。因为在近距离用眼时,眼睛的调节肌肉持续紧张,眼内压力等也会发生变化,长期如此会影响眼球的正常发育和屈光状态。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近距离用眼的耐受程度不同。学龄前儿童(3-6岁)眼球还在发育中,近距离用眼30分钟左右就可能出现眼疲劳等症状;小学生(6-12岁)近距离用眼40-50分钟就需要适当休息;中学生(12-18岁)近距离用眼时间可相对延长,但也不宜超过1-2小时。
(二)用眼环境光线
1.光线强度影响
光线过强或过弱都会对眼睛造成不良影响。光线过强时,会产生眩光,刺激眼睛,容易引起眼疲劳;光线过弱时,眼睛需要更努力地调节才能看清物体,也会导致眼疲劳。例如,在昏暗的灯光下看书,眼睛为了看清文字,会不断调节晶状体和瞳孔等结构,长时间这样会使眼睛的屈光系统功能紊乱,增加近视发生的可能性。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对光线强度的适应能力不同。儿童青少年的眼睛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需要适宜的光线环境。一般来说,看书、写字时的光线应该保持在50-100勒克斯左右,而且光线要均匀,避免直射眼睛。
从生活方式角度,长期在室内光线不佳环境下学习、生活的儿童,比经常接触良好光线环境的儿童更容易患近视。比如,一些居住在光线昏暗老房子里的孩子,近视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
(三)户外活动时间
1.对近视的预防作用
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对预防近视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每天户外活动超过2小时的儿童,患近视的风险明显低于户外活动时间不足1小时的儿童。因为户外活动时,眼睛可以接触到自然光线,自然光线中的蓝光等可以刺激视网膜分泌多巴胺,多巴胺可以抑制眼轴的过度增长。同时,户外活动时眼睛看远处的机会增多,有助于调节眼睛的屈光状态,放松眼部肌肉。例如,在户外,儿童可以看到远处的树木、建筑等,眼睛处于放松的远眺状态,这对维持正常的眼屈光功能非常有益。不同年龄的儿童都需要保证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婴幼儿时期可以在家长陪同下多进行户外接触自然的活动;学龄儿童每天应该保证至少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青少年也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多参加户外活动,如课间休息时到教室外活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