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形成与黑素生成增加(紫外线刺激、激素水平波动、遗传易感性)、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及炎症反应相关,其好发于面部曝光部位呈对称性分布,色斑颜色形态有特点,病程慢性发展缓慢易随季节等变化,女性等特定人群患病风险高需注意防晒等护理。
一、黄褐斑的形成因素
1.黑素生成增加
紫外线照射:紫外线是引发黄褐斑的关键外部因素之一。研究证实,长期接受日光暴露的人群,其黄褐斑患病率显著高于避光人群。紫外线能够刺激皮肤中的黑素细胞增殖并增强其活性,进而促进黑素的合成过程。例如,长期从事户外工作且未做好防晒措施的人群,患黄褐斑的几率明显升高。
激素水平变化:雌激素与孕激素水平的波动会参与黄褐斑的形成。妊娠期间,女性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大幅波动,这会刺激黑素细胞分泌黑素颗粒,从而导致黄褐斑出现,约1/3的孕妇在妊娠期3-5个月时会发生黄褐斑。另外,口服避孕药也可能因影响体内激素平衡,诱发黄褐斑。
遗传易感性:遗传因素在黄褐斑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有家族史的人群对黄褐斑的易感性更高,基因可能通过影响黑素细胞的功能等途径参与黄褐斑的发病过程。
2.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会干扰皮肤对黑素的正常代谢。当皮肤屏障受损时,其对外界刺激的抵御能力下降,进而影响黑素的代谢过程,增加黄褐斑的形成风险。例如,不当的护肤行为(如过度清洁、使用刺激性化妆品等)或患有某些皮肤疾病,都可能导致皮肤屏障受损,提高黄褐斑的发病几率。
3.炎症反应:皮肤的慢性炎症可激活黑素-角质形成细胞互动,促使黑素细胞分泌更多黑素。面部皮肤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时,会诱发黑素细胞活化,释放黑素,从而导致黄褐斑加重或形成。例如,患有面部脂溢性皮炎等皮肤炎症性疾病的患者,黄褐斑的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二、黄褐斑的特点
1.好发部位:主要累及面部曝光部位,如颧骨部、前额、颞部、鼻部及下颌等区域,通常呈对称性分布,可形成类似蝴蝶状或片状的色斑。
2.色斑表现:色斑颜色可为淡褐色、深褐色或灰褐色,边界较为清楚,形状不规则,大小各异。色斑表面一般无鳞屑、无萎缩等改变,通常无自觉症状,但会对患者的美观产生影响。
3.病程特点:病程呈慢性,发展较为缓慢,病情会随季节、内分泌等因素发生变化。夏季日晒后色斑往往会加重,冬季可能略有减轻,但很难自行消退。在不同人群中,女性相较于男性更易患黄褐斑,尤其是育龄期女性;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日晒、使用不恰当化妆品、有皮肤炎症病史等人群患病风险较高;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由于孕期激素变化等因素易促发黄褐斑,且产后部分患者色斑可能持续存在或消退缓慢,因此需特别注意防晒等护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