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成因包括内分泌因素(女性激素影响、其他内分泌相关疾病)、紫外线照射、遗传因素、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其他因素(口服药物、慢性疾病、精神因素),临床特点为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好发于面部对称分布、皮疹为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大小形状不规则边界清、病程慢性发展缓慢、一般无自觉症状但部分患者会因影响外貌产生心理问题。
一、成因
(一)内分泌因素
1.女性激素影响: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水平变化与黄褐斑的形成密切相关。例如,妊娠期间,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水平显著升高,约有20%的孕妇会出现黄褐斑,称为妊娠性黄褐斑,分娩后体内激素水平逐渐恢复正常,部分患者的黄褐斑可减轻或消退。女性在月经不调、口服避孕药时,也可能因激素水平紊乱诱发黄褐斑。
2.其他内分泌相关疾病: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疾病的患者,也可能出现黄褐斑,这与内分泌紊乱导致黑素细胞功能活跃有关。
(二)紫外线照射
紫外线是诱发和加重黄褐斑的重要因素。紫外线可刺激黑素细胞分泌黑素,长期紫外线照射会使皮肤中的黑素小体数量增加、活性增强,导致皮肤色素沉着形成黄褐斑。日常生活中,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如夏季户外活动未做好防晒措施的人群,患黄褐斑的风险相对较高。
(三)遗传因素
遗传易感性在黄褐斑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有家族史的人群,其发生黄褐斑的几率比无家族史者明显增高。研究表明,某些与黑素合成相关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可能增加个体对黄褐斑的易感性。
(四)皮肤屏障功能受损
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会影响皮肤对黑素的代谢和防御能力。例如,过度清洁、使用刺激性化妆品等因素可能破坏皮肤屏障,使皮肤对外界刺激的抵御能力下降,进而促使黄褐斑的形成。
(五)其他因素
1.口服药物:某些药物如抗癫痫药、降压药等也可能诱发黄褐斑。例如,长期服用苯妥英钠的患者,部分会出现黄褐斑样皮疹。
2.慢性疾病:患有慢性肝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由于机体代谢功能紊乱,也可能导致黄褐斑的发生。
3.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黑素的合成与代谢,从而促进黄褐斑的形成。
二、临床特点
(一)好发人群
多见于女性,尤其是中青年女性。这与女性的内分泌特点、生理周期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密切相关。
(二)好发部位
主要分布在面部,常见于颧部、颊部、鼻、前额、颏部等部位,呈对称性分布,形成蝴蝶状或片状的色素沉着斑。
(三)皮疹特点
皮疹为淡褐色至深褐色的斑片,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边界清楚。早期颜色较浅,随着病情进展,颜色可逐渐加深。皮疹表面一般无鳞屑,皮肤质地通常正常。
(四)病程特点
病程慢性,发展缓慢。有的患者黄褐斑可长期稳定不变,有的则会随季节、内分泌变化等因素有所波动,夏季日晒后往往病情加重,冬季可略有减轻。
(五)伴随症状
一般无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因黄褐斑影响外貌而产生心理压力,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