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是常见面部获得性色素沉着皮肤病表现为黄褐色斑片发病与内分泌、紫外线、遗传、皮肤屏障受损等有关好发于面部对称分布黄褐色斑片可通过防晒、外用及口服药物治疗需避免日晒、调节内分泌、保持皮肤屏障功能不同人群在其发生和防治上各有特点。
一、黄褐斑的定义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于面部的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表现为面部对称性的黄褐色斑片。
二、黄褐斑的发病原因
1.内分泌因素
女性妊娠:妊娠期女性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水平显著升高,会刺激黑素细胞分泌黑素,且体内硫氢基减少,使黑素增加,从而导致面部出现黄褐斑,一般产后数月可逐渐减轻。
月经不调:女性月经不调时,体内激素水平波动较大,也可能引发黄褐斑,这与激素对黑素细胞的调节失衡有关。
2.紫外线照射
紫外线可激活黑素细胞,促进黑素合成,长期紫外线照射会使皮肤中的黑素含量增加,进而诱发或加重黄褐斑。例如长期在户外工作且不注意防晒的人群,黄褐斑发生率相对较高。
3.遗传因素
有研究表明,黄褐斑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如果家族中有黄褐斑患者,那么个体患黄褐斑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例如父母一方患有黄褐斑,子女患黄褐斑的概率比无家族史者高。
4.皮肤屏障功能受损
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时,皮肤的保湿、防御等功能下降,会影响皮肤对黑素代谢的调节,使得黑素容易沉积形成黄褐斑。如过度清洁皮肤、使用刺激性化妆品等都可能损伤皮肤屏障。
5.其他因素
口服药物:某些药物如避孕药等,其中的成分可能影响激素水平,从而诱发黄褐斑。
慢性疾病:一些慢性疾病,如肝病、肾病等,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功能,导致色素代谢紊乱,引发黄褐斑。
三、黄褐斑的临床表现
1.好发部位
主要分布在面部,尤其是颧部、颊部、鼻、前额、颏部等部位,常呈对称性分布。
2.皮疹特点
为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黄褐色或深褐色斑片,边界清楚,表面光滑,一般无自觉症状。
四、黄褐斑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面部对称性黄褐色斑片、好发于中青年女性等特点,一般可初步诊断为黄褐斑。必要时可结合皮肤镜等检查进一步辅助诊断。
2.鉴别诊断
雀斑:雀斑多在幼年时发病,斑点较小,呈圆形或椭圆形,颜色为淡褐色至深褐色,与日晒关系密切,夏季加重,冬季减轻。而黄褐斑斑片较大,边界不清。
太田痣:太田痣多在出生时或幼年时发病,皮损为蓝色、灰蓝色、褐色至黑色斑片或斑点,分布在三叉神经第一、二支支配区域,一般单侧分布。
五、黄褐斑的治疗与预防
1.治疗
防晒:严格防晒是治疗黄褐斑的基础,可使用防晒霜、遮阳伞、太阳镜等,因为紫外线会加重黄褐斑。
外用药物:如氢醌霜等,氢醌霜可以抑制黑素细胞的代谢过程,减少黑素生成,但使用时需注意可能引起的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等不良反应。
口服药物:一些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可抑制黑素形成。
2.预防
避免日晒:日常生活中注意做好防晒措施,尤其是在紫外线强烈的时段外出。
调节内分泌:对于因内分泌因素引起的黄褐斑,要注意调节内分泌,保持良好的作息,避免熬夜,对于月经不调等问题要及时治疗。
保持皮肤屏障功能:选择温和的护肤品,避免过度清洁皮肤,以维持皮肤屏障功能正常。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黄褐斑的发生和防治上各有特点。例如,女性在妊娠期和更年期等特殊时期更要注意黄褐斑的预防和监测;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的人群要调整生活方式;有慢性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降低黄褐斑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