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的防治涉及多方面,防晒是重要基础措施,外出需用物理防晒工具和合适防晒剂且长期坚持;外用药物有氢醌及其衍生物(注意刺激性等)、维A酸类(注意不良反应等);化学剥脱术对表皮型黄褐斑可能有效但有风险;激光治疗利用选择性光热作用但儿童等需谨慎;口服药物有谷胱甘肽(注意不良反应等)、氨甲环酸(注意血栓等风险及禁忌证)。
一、防晒
1.重要性及原理:紫外线是诱发和加重黄褐斑的重要因素,日常应严格防晒。紫外线中的长波紫外线(UVA)和中波紫外线(UVB)会刺激黑色素细胞分泌黑色素,导致黄褐斑加重。
2.具体措施:外出时使用遮阳伞、遮阳帽等物理防晒工具;选择防晒系数(SPF)≥30、防护UVA的防晒剂(PA值为+++及以上),且每隔2-3小时补涂一次。不同年龄段人群防晒需求类似,但儿童皮肤更娇嫩,应选择儿童专用且温和的防晒产品;对于有黄褐斑病史的人群,防晒是长期且关键的基础措施。
二、外用药物治疗
1.氢醌及其衍生物:
作用机制:氢醌能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减少黑色素合成。例如研究表明,氢醌可通过竞争性抑制酪氨酸酶与酪氨酸的结合,从而阻断黑色素的生成过程。
使用注意事项:氢醌有一定刺激性,可能引起皮肤发红、瘙痒等不适,使用时需从小面积开始试用。对于儿童,由于其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应避免使用氢醌类药物;孕妇使用可能对胎儿有潜在风险,需谨慎。
2.维A酸类:
作用机制:维A酸能调节角质形成细胞的功能,促进表皮更新,间接减少黑色素的产生。如维A酸可促进表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使黑色素颗粒更快地随角质层细胞脱落。
使用注意事项:维A酸类药物可能引起皮肤干燥、脱屑等不良反应,使用时应在晚上避光使用。儿童使用维A酸类药物需格外谨慎,因为其对儿童皮肤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哺乳期女性使用可能会通过乳汁影响婴儿,需权衡利弊。
三、化学剥脱术
1.原理及适用情况:化学剥脱术是使用化学制剂促使皮肤角质层剥脱,加速表皮更新,从而减轻黄褐斑。常用的化学剥脱剂有乙醇酸、三氯醋酸等。对于表皮型黄褐斑可能有一定效果,通过剥脱表皮层中已形成的黑色素颗粒,促进其代谢排出。
2.风险及注意事项:化学剥脱术可能导致皮肤感染、色素沉着加重等风险。儿童皮肤薄嫩,进行化学剥脱术风险极高,不建议采用;有黄褐斑病史且皮肤敏感的人群在考虑该方法时需充分评估自身皮肤状况,治疗后要严格遵循术后护理要求,如避免日晒、保持皮肤清洁等。
四、激光治疗
1.原理及常用激光:激光治疗黄褐斑是利用激光的选择性光热作用,破坏黑色素颗粒。常用的激光有Q开关红宝石激光、Q开关翠绿宝石激光等。激光能精准地针对黑色素颗粒,将其击碎,然后被巨噬细胞吞噬代谢排出体外。
2.注意事项:激光治疗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色素反黑等情况。儿童由于皮肤的特殊性,激光治疗黄褐斑一般不建议,因为可能对皮肤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有黄褐斑病史且曾有过激光治疗不良反应的人群需谨慎再次选择激光治疗,治疗后要密切观察皮肤变化,严格按照医生要求进行护理。
五、口服药物治疗
1.谷胱甘肽:
作用机制:谷胱甘肽能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参与黑色素的代谢过程。它可以通过一系列生化反应,减少黑色素的合成。
使用注意事项:口服谷胱甘肽可能有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儿童一般不建议口服谷胱甘肽进行黄褐斑治疗;孕妇使用需评估对胎儿的影响,哺乳期女性使用也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后使用。
2.氨甲环酸:
作用机制:氨甲环酸能竞争性抑制黑色素细胞分泌黑色素过程中相关物质的作用,减少黑色素的产生。研究发现氨甲环酸可通过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从而抑制黑色素细胞的活性。
使用注意事项:氨甲环酸使用可能有血栓形成等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儿童使用氨甲环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明确,不建议使用;有血栓病史或处于妊娠期、哺乳期的女性需避免使用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