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是中青年女性常见的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与内分泌紊乱、慢性疾病等内在因素及紫外线照射等外在因素相关皮损为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对称分布于面部无自觉症状组织病理见表皮基底层黑素含量显著增加等可通过好发人群、症状等诊断需与雀斑鉴别预防要避免长期口服避孕药、积极治疗慢性疾病、严格防晒等治疗较复杂可外用脱色剂、口服抗氧化剂、激光治疗等;晒斑是皮肤暴露部位因日光过度照射引起的急性光毒性反应由皮肤接受超过耐受量紫外线照射致表皮细胞受损、黑素合成增加所致一般在日晒后数小时至十余小时出现暴露部位红斑、水肿、水疱等消退后有色素沉着斑有明显日晒史可依据日晒史、症状初步诊断需与其他类似病鉴别预防要避免在紫外线最强时段外出、做好全面防晒措施治疗轻度可自行消退严重者可外用洗剂、脱色剂、激光治疗等治疗后仍需防晒。
一、定义与成因
1.黄褐斑
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与多种因素相关。内在因素包括内分泌紊乱,如妊娠、口服避孕药等可影响激素水平,促使黑素细胞分泌黑素增加;慢性疾病如肝病、结核等也可能与之有关。外在因素主要是紫外线照射,紫外线可刺激黑素细胞增殖和活性增加,导致色斑形成,且夏季日晒后病情易加重。
2.晒斑
医学上称为日光性皮炎或日晒伤,是皮肤暴露部位因日光过度照射后,引起的急性光毒性反应。主要是由于皮肤接受了超过耐受量的紫外线照射,导致表皮细胞受损,黑素合成增加,从而在皮肤表面形成斑点或斑块,多见于长期户外活动、未做好防晒的人群,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皮肤白皙者更易出现。
二、临床表现
1.黄褐斑
皮损为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常对称分布于面部,如颧部、颊部、前额、鼻部等,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边界清楚,无自觉症状。其颜色可随季节、日晒、内分泌变化等因素稍有变化,夏季日晒后颜色可能加深,冬季相对变淡。
2.晒斑
一般在日晒后数小时至十余小时内出现,表现为暴露部位皮肤出现红斑、水肿,严重时可出现水疱,水疱破溃后可形成糜烂、结痂。消退后会出现色素沉着斑,呈棕色或黑褐色,形状多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与晒斑面积相关,通常有明显的日晒史,局部有灼热、刺痛或瘙痒感。
三、组织病理差异
1.黄褐斑
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基底层黑素含量显著增加,黑素细胞活性亢进,但无黑素细胞数量增多。真皮上部可见较多噬黑素细胞,血管周围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2.晒斑
组织病理主要是表皮角化过度,棘层细胞水肿,基底细胞空泡化、变性,真皮乳头层水肿,血管扩张,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后期可见表皮黑素增加,真皮上部噬黑素细胞增多。
四、诊断与鉴别
1.诊断
黄褐斑:根据好发于中青年女性,面部对称性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无自觉症状,结合病史等一般可诊断,必要时可通过皮肤镜等辅助检查进一步明确。
晒斑:依据明确的日晒史,暴露部位出现的红斑、色素沉着斑及相应的症状,容易初步诊断,若要更精准,可结合光斑贴试验等排除其他类似疾病。
2.鉴别
主要与雀斑相鉴别,雀斑多在儿童期发病,有家族史,皮损为针尖至米粒大小的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点,散在分布,不融合,日晒后加重。而黄褐斑面积相对较大,形状不规则,多对称分布。
五、预防与治疗原则
1.预防
黄褐斑:女性要注意避免长期口服避孕药,积极治疗慢性疾病,外出时严格防晒,使用防晒霜(SPF≥30,PA+++)、遮阳伞、遮阳帽等,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心态。
晒斑:避免在紫外线最强的时段(10:00-16:00)外出,外出时做好全面防晒措施,如穿长袖衣物、戴遮阳帽等,可预防性使用一些具有防晒作用的护肤品。
2.治疗
黄褐斑:治疗较为复杂,可外用脱色剂如氢醌霜等,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还可采用激光治疗等,但激光治疗需谨慎选择,避免术后色素沉着加重,对于女性患者要考虑内分泌调整等综合治疗。
晒斑:轻度晒斑可自行消退,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严重者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缓解症状,若有色素沉着,可外用氢醌霜等脱色剂,也可采用光子嫩肤等激光治疗方法改善色素沉着,但治疗后仍需注意防晒,防止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