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出血医学上称为咯血,可能是肺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疾病所致,应针对病因采取治疗措施。

1.肺炎
肺炎引发咯血多因炎症刺激肺组织,导致局部血管破损。治疗需先明确病原体,细菌感染常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曲松钠等,需遵医嘱按疗程足量使用;病毒感染可选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同时需对症处理,咯血少量时可给予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等,如果伴有发热可使用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等,期间需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加重出血。
2.肺结核
肺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咯血是其典型症状之一。治疗需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的原则,患者需遵医嘱使用一线抗结核药物组合,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咯血时需保持呼吸道通畅,少量咯血可口服氨甲苯酸等药物,中大量咯血需静脉使用垂体后叶素止血,必要时通过支气管镜下止血,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及肺部影像,监测病情变化。
3.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扩张患者因支气管壁结构异常,反复感染易导致血管破裂咯血。急性感染期需遵医嘱根据痰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等控制感染;针对咯血症状,可遵医嘱使用维生素K等止血药物,还可采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止血。缓解期需加强呼吸道管理,通过体位引流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等,以改善气流受限,减少急性发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