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性胃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生活方式上要调整饮食(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过冷过热过酸过甜食物,规律进食,戒烟限酒)和作息(保证充足睡眠);药物治疗有抑制胃酸分泌的质子泵抑制剂等和保护胃黏膜的铝碳酸镁等;针对病因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规范四联疗法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引起的要调整用药,自身免疫等少见病因要针对处理;还需定期复查胃镜评估病情变化及调整治疗方案以促进胃黏膜修复降低风险。
一、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都需注意,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过冷、过热、过酸、过甜的食物,例如辣椒、油炸食品、冰淇淋等。规律进食,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更要注意饮食的温和与规律;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可能对饮食刺激更敏感,需格外留意。有吸烟饮酒习惯的患者,应戒烟限酒,因为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刺激胃黏膜,酒精也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加重糜烂性胃炎的病情。
作息方面: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良好的作息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节律,促进胃黏膜的修复。长期熬夜的人群,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会影响胃黏膜的修复机制。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睡眠时长要求不同,但一般都需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
二、药物治疗
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常用的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可有效抑制胃酸分泌,为胃黏膜的修复创造良好的酸性环境。其作用机制是通过特异性地抑制胃壁细胞质子泵,从而减少胃酸分泌。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风险或已经明确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可能还会涉及到其他药物的联合使用,但具体药物需根据病情和相关检查结果确定。
保护胃黏膜药物:像铝碳酸镁等,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屏障,减少胃酸、胆汁等对胃黏膜的刺激与损伤。铝碳酸镁可以中和胃酸,并吸附胆汁酸等物质,从而保护胃黏膜。
三、针对病因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如果通过相关检查确诊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一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不同年龄患者在治疗时需考虑药物的耐受性等因素,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的药物选择和剂量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对儿童可能有较大不良反应的药物。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合并心血管疾病等,在选择抗生素等药物时要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基础疾病的影响。
其他病因处理:如果是由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引起的糜烂性胃炎,应根据病情权衡利弊,必要时调整用药。对于因自身免疫等其他少见病因导致的糜烂性胃炎,需要针对具体病因进行相应的特殊治疗,但这类情况相对较少见,治疗方案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四、定期复查
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胃镜等相关检查,以评估胃黏膜的修复情况以及病情的变化。一般在治疗后的一定时间内需要复查胃镜,如治疗后1-3个月左右。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和不同个体的患者复查间隔可能会有所不同。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相对下降,病情变化可能相对隐匿,更要重视定期复查;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复查时需同时关注基础疾病与糜烂性胃炎之间的相互影响情况。通过定期复查,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最大程度地促进胃黏膜的彻底修复,降低病情复发等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