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相关。感染性疾病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免疫力低下者易感染,通过多种检查确诊;病毒感染不同病毒好发年龄不同,通过病毒检测等诊断;细菌感染儿童、老年人等易患,血培养等可助诊。非感染性疾病中自身免疫性疾病部分有性别差异,自身抗体等检查助诊;肿瘤性疾病各年龄段可发生,相关检查明确;甲状腺功能亢进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甲状腺功能等检查诊断;结缔组织病相关血管炎各年龄段可发病,多种检查助诊。
年龄与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免疫力低下者更易感染,无明显性别差异。
发病机制及表现:结核分枝杆菌可侵犯多个部位,如肺结核常表现为午后低热,可伴有咳嗽、咳痰、咯血、乏力、盗汗等症状;肺外结核则根据受累部位不同有相应表现,如结核性胸膜炎可出现胸痛、胸腔积液等。
诊断依据: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等筛查,结合胸部X线或CT、痰液或其他体液找抗酸杆菌、活检病理等确诊。
病毒感染:
年龄与生活方式因素:不同病毒感染好发年龄不同,如EB病毒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免疫力低下、密切接触病毒携带者等是高危因素。
发病机制及表现:以EB病毒为例,感染后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表现为发热(可呈低热或高热)、咽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其他如巨细胞病毒感染,可导致发热、黄疸、肺炎等多系统症状。
诊断依据:通过病毒核酸检测、特异性抗体检测等明确病毒类型及感染情况。
细菌感染:
年龄与病史因素:儿童、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易患,既往有细菌感染病史或侵入性操作史等增加风险。
发病机制及表现:如布鲁氏菌感染,多有接触牲畜史,表现为低热、乏力、关节痛、多汗等;心内膜炎可出现低热、心脏杂音、栓塞等表现。
诊断依据:血培养是重要诊断方法,结合临床表现及相关影像学等检查。
非感染性疾病相关
自身免疫性疾病:
性别与年龄因素: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性别差异,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于育龄女性,类风湿关节炎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多见。
发病机制及表现:系统性红斑狼疮可出现低热、面部红斑、关节痛、口腔溃疡、脱发等多系统表现;类风湿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小关节肿痛、晨僵,可伴有低热、乏力等。
诊断依据:自身抗体检测(如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等)、影像学检查(如关节X线、CT等)及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肿瘤性疾病:
年龄与病史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有肿瘤家族史、长期接触致癌物质等人群风险较高。
发病机制及表现:如白血病可出现低热、贫血、出血、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肾癌可表现为低热、腰痛、血尿等。
诊断依据:血常规、骨髓穿刺、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及病理活检等明确诊断。
其他非感染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
性别与年龄因素:多见于中青年女性。
发病机制及表现: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亢进,出现低热、心悸、多汗、多食、消瘦、手抖等症状。
诊断依据:甲状腺功能检查(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促甲状腺激素降低等)及甲状腺超声等。
结缔组织病相关血管炎:
年龄与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部分血管炎有性别倾向,如韦格纳肉芽肿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好发于中年人。
发病机制及表现:可出现低热、乏力、皮疹、关节痛、脏器受累表现(如肺受累可出现咳嗽、咯血等)。
诊断依据:自身抗体检测、血管造影、活检病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