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咳嗽由上呼吸道感染引发,临床表现因年龄和病原体不同有差异,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非药物干预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和环境调节,药物治疗对症选药,儿童和老年人有特殊注意事项。
临床表现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咳嗽可能表现为夜间咳嗽较明显,且常伴有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婴幼儿可能还会出现拒食、呼吸急促等情况,这是因为儿童呼吸道相对狭窄,炎症刺激更易引起不适;成人上呼吸道感染咳嗽多有咽干、咽痛、咳嗽咳痰等表现,症状相对儿童可能更集中在呼吸道局部。
不同病原体感染表现差异: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咳嗽,一般起病较急,咳嗽多为轻至中度,痰液多为白色清痰;细菌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咳嗽,咳嗽可能相对较剧烈,痰液可为黄色脓性痰。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了解患者近期是否有接触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史,发病的时间、症状出现的顺序等。比如患者在受凉后1-3天出现咳嗽、鼻塞等症状,提示可能为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
体格检查:检查咽部是否充血、扁桃体有无肿大化脓等,肺部听诊一般无明显异常,但如果合并下呼吸道感染则可能听到啰音。
实验室检查:病毒感染时,血常规可能显示白细胞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还可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细菌培养等明确病原体。
非药物干预措施
生活方式调整
休息:患病期间保证充足的休息,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休息有助于身体恢复,儿童需保证足够的睡眠,成人每天应保证7-8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因为休息时身体的免疫系统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来对抗感染。
饮食:儿童应给予清淡、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饮食,如米粥、蔬菜汤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呼吸道刺激;成人可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C等,例如橙子、西兰花等,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
饮水:多喝温水,保持呼吸道黏膜湿润,儿童要少量多次饮水,防止呛咳,成人每天饮水量建议1500-2000ml,充足的水分可以稀释痰液,利于痰液排出。
环境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保持在20-25℃,湿度保持在50%-60%,对于儿童,要避免室内过于干燥或潮湿,干燥环境可能加重咳嗽,潮湿环境易滋生细菌、霉菌等;成人也应选择舒适的室内环境,可使用加湿器或空气净化器来改善空气质量。
药物治疗原则(仅提及药物名称)
对症治疗药物:对于咳嗽较剧烈影响休息的患者,可使用右美沙芬等止咳药物,但儿童需谨慎使用,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有痰不易咳出者可使用氨溴索等祛痰药物;若合并鼻塞、流涕等症状,可使用伪麻黄碱等减轻鼻充血药物。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相关原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如儿童应避免使用不适合其年龄的药物剂型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时,家长要特别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咳嗽是否加重、是否出现呼吸困难等情况。儿童用药需格外谨慎,避免使用成人的止咳药物剂型,应选择儿童专用的药物制剂,且用药前需咨询医生或药师。同时,要按照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进行护理,如给儿童喂药时避免呛咳等。
老年人:老年人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时,由于其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且常伴有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呼吸情况、体温变化等,用药时需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且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