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放射性核素检查综合诊断,不同人群检查有各自特点,各检查手段可明确病因、部位以制定治疗方案,包括询问出血诱因、表现、既往病史等,测生命体征、腹部检查,查血常规等,行胃镜、结肠镜等检查,还有X线钡餐、CT、放射性核素检查等。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消化道出血的相关信息,包括出血的诱因,如是否有饮酒、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情况;出血的表现,如呕血的颜色、量,便血的颜色(如黑色柏油样便提示上消化道出血,暗红色或鲜红色血便提示下消化道出血)、量;既往病史,有无消化道溃疡、肝硬化、肿瘤等病史;近期身体状况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可能不同,例如老年人可能更常见血管硬化导致的出血,有肝硬化病史者需考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
二、体格检查
1.生命体征:测量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消化道大量出血时可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等休克表现,体温在出血后可能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38.5℃。不同年龄人群对休克的耐受不同,儿童和老年人对休克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生命体征变化可能更明显。
2.腹部检查:观察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腹膜炎体征;触及腹部包块,如考虑消化道肿瘤等情况;检查肝脏、脾脏大小,肝硬化患者可出现脾大等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等指标可反映出血的程度。急性消化道出血后,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在出血早期可无明显变化,一般需经3-4小时以上才出现贫血表现。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血常规参考值不同,儿童的血红蛋白等指标有其特定的正常范围。
2.凝血功能检查:了解患者凝血状态,如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对于因凝血功能异常导致出血的情况有诊断意义。
3.肝肾功能检查:评估肝脏和肾脏功能,肝硬化患者常伴有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可能与消化道出血导致的休克引起的肾灌注不足有关。
四、内镜检查
1.胃镜检查: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方法,一般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的黏膜情况,发现溃疡、静脉曲张、肿瘤等出血病灶,并可进行止血治疗。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胃镜检查的操作难度和风险有所不同,儿童进行胃镜检查需更谨慎评估。
2.结肠镜检查:用于诊断下消化道出血,可明确结肠及回盲部的病变,如炎症、溃疡、息肉、肿瘤等。一般在出血停止后尽早进行,对于大量出血患者可在生命体征平稳后进行。
五、影像学检查
1.X线钡餐检查: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但一般用于慢性、稳定型出血的患者,急性大出血时一般不首选,因为可能影响后续的内镜等检查及治疗。
2.CT检查:对于诊断消化道肿瘤、血管畸形等有一定价值,如腹部CT可发现肠道肿瘤的占位病变等。增强CT有助于更清晰地显示血管情况,对于血管畸形等出血原因的诊断有帮助。
六、放射性核素检查
利用核素标记的红细胞进行扫描,适用于消化道出血速度较慢(0.1ml/min以上)的情况,可定位出血部位,但准确性相对内镜等检查稍低。
不同人群在进行消化道出血检查时需综合考虑各自的特点,例如儿童患者在检查过程中需注意安抚,避免不配合;老年人要考虑其心肺功能等基础状况对检查的耐受性等。通过上述多种检查手段的综合应用,以明确消化道出血的病因、部位等,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