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流性食管炎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致食管黏膜糜烂、溃疡的炎症性病变由抗反流机制减弱、食管清除能力降低及食管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等多种因素致病因包括抗反流屏障结构与功能异常、食管清除作用降低、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临床表现有典型的烧心、反流及非典型的胸痛、吞咽困难诊断方法有内镜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吞钡X线检查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特殊人群中儿童需避免过度喂养少量多餐喂奶后不立即平卧老年用药关注相互作用生活方式调整循序渐进妊娠期优先非药物干预必要时遵医嘱用药。
一、定义
返流性食管炎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发食管黏膜糜烂、溃疡的炎症性病变,主要由抗反流机制减弱、食管清除能力降低及食管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
二、病因
1.抗反流屏障结构与功能异常: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周围组织(如膈食管韧带)解剖结构异常等,可使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弱,致胃内容物易反流至食管。例如,肥胖人群因腹腔压力增高,易引发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下降。
2.食管清除作用降低:食管蠕动减慢、唾液分泌减少等,会影响食管对反流物的清除速度,延长反流物与食管黏膜的接触时间,增加食管黏膜损伤风险。
3.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食管黏膜的屏障作用包括上皮前、上皮及上皮后屏障,当这些屏障功能受损时,食管对反流物的抵御能力下降,易发生炎症病变。
三、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烧心:胸骨后出现烧灼感,多在餐后1小时左右出现,平卧、弯腰或腹压增高时易加重。
反流:胃内容物反流至咽部或口腔,多在餐后、卧位时发生。
2.非典型症状:
胸痛: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后背等部位,类似心绞痛,易被误诊为心血管疾病。
吞咽困难:可为间歇性吞咽困难,若食管痉挛或狭窄时,可出现持续性吞咽困难。
四、诊断方法
1.内镜检查:是诊断返流性食管炎的重要方法,可直接观察食管黏膜有无糜烂、溃疡、狭窄等病变,并能判断反流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如洛杉矶分级)。
2.24小时食管pH监测:通过监测食管内pH值变化,明确有无过多酸反流,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量化指标,能为病情评估和治疗提供依据。
3.食管吞钡X线检查:可观察食管蠕动情况、有无龛影等,但对轻度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敏感性较低。
五、治疗方式
1.药物治疗:常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抑制胃酸分泌,促进食管黏膜修复;还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增强食管蠕动,促进胃排空,减少反流。
2.生活方式调整:
抬高床头15~20cm,可在睡眠时减少反流;
避免餐后立即平卧,进食不宜过饱;
减少高脂肪、巧克力、咖啡、浓茶等食物摄入,这些食物可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加重反流。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因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完善,喂养时需避免过度喂养,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加重病情。日常可采取少量多餐的喂养方式,且喂奶后不宜立即让儿童平卧,可适当竖抱拍嗝,以减少反流风险。
2.老年患者:常合并心脑血管、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用药时需关注药物相互作用。生活方式调整需更注重循序渐进,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适应能力相对较弱,调整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身体反应,避免因快速改变生活方式引发不适。同时,老年患者食管黏膜修复能力下降,需更严格遵循治疗方案,以促进黏膜愈合。
3.妊娠期女性: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的生活方式调整来缓解症状,如通过调整体位、控制饮食等方式减轻反流。若必须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避免自行盲目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