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结石是指在泌尿系统部位形成的固体结晶物质,涵盖多种部位病症,其成因包括尿液成分异常、尿路梗阻、感染因素,类型有含钙结石、尿酸结石、感染性结石,症状表现因结石部位不同而异,诊断方法有影像学检查和尿常规检查,治疗方式包括保守、药物、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各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泌尿系统结石是指在肾脏、输尿管、膀胱或尿道等泌尿系统部位形成的固体结晶物质,涵盖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及尿道结石等不同部位的结石病症。
二、成因
1.尿液成分异常:尿液中钙、草酸、尿酸、胱氨酸等成分浓度过高,超出溶解度范围时,易析出结晶并逐渐形成结石,例如高钙尿症可致含钙结石形成。
2.尿路梗阻:泌尿系统存在狭窄、畸形等情况时,尿液引流不畅,致使尿液中结晶物质易沉积,增加结石形成风险,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可引发肾结石。
3.感染因素:泌尿系统感染时,细菌、脓块等可作为核心,促使晶体附着沉积,进而形成感染性结石,常见于变形杆菌感染引发的感染性结石。
三、类型
1.含钙结石:约占泌尿系统结石的80%以上,主要包括草酸钙结石、磷酸钙结石等,与高钙尿、高草酸尿等因素相关。
2.尿酸结石:由尿酸代谢异常致尿液中尿酸浓度升高形成,常见于痛风患者或尿酸排泄增多者。
3.感染性结石:多因泌尿系统感染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使尿液碱化,导致磷酸镁铵、磷酸钙等结晶沉积而成。
四、症状表现
1.肾结石:常表现为腰腹部隐痛或剧烈绞痛,可伴随血尿,若结石移动至输尿管连接部,可引发肾绞痛,疼痛较为剧烈,可放射至下腹部、腹股沟等部位,同时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2.输尿管结石:典型症状为突发的剧烈肾绞痛,疼痛呈阵发性,可伴有血尿,患者常辗转不安,疼痛程度较重。
3.膀胱结石:主要症状为排尿中断、排尿疼痛,疼痛可放射至阴茎头部或会阴部,小儿患者可能出现哭闹、用手拉扯阴茎等表现。
4.尿道结石:表现为排尿困难、点滴状排尿,伴有尿痛,部分患者可触及尿道部位的硬结。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初步筛查泌尿系统结石,能发现较大的结石;CT检查分辨率高,可清晰显示结石的位置、大小及形态,是诊断泌尿系统结石的重要手段。
2.尿常规检查:可发现尿液中红细胞增多,合并感染时可见白细胞升高,有助于辅助诊断结石。
六、治疗方式
1.保守治疗:对于较小的结石(直径小于6毫米),可通过多饮水、适当运动促进结石自行排出,每日饮水量建议保持在2000-3000毫升,同时根据结石成分调整饮食,如含钙结石患者需限制高钙、高草酸食物摄入。
2.药物治疗:可使用利尿剂增加尿量,或使用溶石药物(需根据结石类型选择,如尿酸结石可使用别嘌醇等)辅助排石,但药物使用需遵循医嘱。
3.手术治疗:对于较大的结石(直径大于6毫米)或保守治疗无效的结石,可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取石、经皮肾镜取石等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泌尿系统结石多与先天性尿路畸形、高钙饮食等因素相关,需注意合理喂养,保证充足水分摄入,避免高钙、高草酸食物过量摄入,对于存在先天性尿路畸形的儿童,需及时就医评估处理。
2.孕妇:孕妇发生泌尿系统结石时,治疗需权衡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保守治疗方法,如适当增加饮水量,必要时在医生评估下谨慎选择安全的治疗方式。
3.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泌尿系统基础疾病,如前列腺增生等,易引发尿路梗阻导致结石形成,需关注泌尿系统基础疾病的控制,定期进行泌尿系统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结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