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食管炎是食管黏膜慢性炎症病变病因多样非主要由胃内容物反流致症状不典型内镜下见食管黏膜不同程度充血水肿等靠内镜结合病理活检诊断治疗针对病因处理;反流性食管炎因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致食管炎症典型症状为烧心反流内镜下见食管下段黏膜破损等靠内镜及24小时食管pH监测等诊断治疗需改变生活方式并用药儿童老年治疗需考虑其特点。
定义与病因
慢性食管炎:是食管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长期进食过烫食物、长期接触刺激性物质、某些全身性疾病(如银屑病累及食管等)等,其病因相对较为复杂多样,并非主要由胃内容物反流所导致。
反流性食管炎:主要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的炎症、糜烂、溃疡等病变,是由胃食管反流这一特定机制引发的食管炎症性疾病。
症状表现
慢性食管炎:症状相对不典型,可能表现为间断性的胸骨后不适、隐痛,进食时可能有吞咽不适感,但一般症状程度相对较轻且不具有特异性,症状的发作与进食过烫、过硬食物或接触刺激性物质等因素关系更密切。不同年龄人群可能表现略有差异,比如儿童患者可能以非特异性的腹痛、呕吐等为表现;老年患者可能症状更不典型,需仔细鉴别。
反流性食管炎:典型症状为烧心和反流,烧心是指胸骨后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到咽部或口腔。部分患者还可伴有胸痛,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等部位,疼痛性质多样,有时类似心绞痛。症状多在进食后尤其是饱食后容易出现,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可加重,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患者可能出现反流、呕吐、拒食等,老年患者可能烧心、反流症状不典型,而以咳嗽、哮喘等食管外表现为主要症状较多见。
内镜表现
慢性食管炎:内镜下可见食管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可能有散在的糜烂灶,但一般不如反流性食管炎那样有典型的反流相关的食管黏膜破损特征,病变分布相对较弥散,不一定集中在食管下段。
反流性食管炎:内镜下主要表现为食管下段黏膜的破损,根据洛杉矶分级分为A、B、C、D四级,A级为一个或一个以上食管黏膜破损,长径小于5mm;B级为一个或一个以上黏膜破损,长径大于5mm,但没有融合性病变;C级为黏膜破损有融合,但小于75%的食管周径;D级为黏膜破损融合,至少达到75%的食管周径,病变主要集中在食管下段,与胃食管反流的部位相关。
诊断方法
慢性食管炎:主要依靠内镜检查结合病理活检来明确,病理活检可发现食管黏膜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等表现,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食管慢性炎症的病因,如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是否有长期不良刺激因素等。
反流性食管炎:除了内镜检查外,还可进行24小时食管pH监测,通过监测食管内pH值的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过度的酸反流;食管胆汁反流监测等检查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胆汁等非酸反流的情况,诊断时主要依据典型的症状结合相关检查来综合判断,尤其要抓住胃食管反流这一关键致病机制相关的检查结果。
治疗原则
慢性食管炎: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处理,如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治疗相关的全身性疾病等,同时可使用黏膜保护剂等药物来缓解食管黏膜的炎症症状。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时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儿童患者要格外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对食管黏膜有刺激的药物等,老年患者在用药时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反流性食管炎:治疗首先是改变生活方式,如抬高床头、避免睡前进食、减少引起腹压增高的因素等,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抑制胃酸分泌,以及促胃肠动力药物等促进胃排空,减少反流。儿童患者在治疗时要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和剂量,避免影响生长发育等;老年患者需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等的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多重用药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