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打冷颤是体温上升期骨骼肌不自主收缩产热的表现,各年龄段可发生,感染初期易出现,处理需保暖、监测体温及必要时降温;惊厥是神经系统症状,小儿更常见,与多种因素致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等有关,发生时要保持气道通畅等并紧急处理及查因,儿童和成人在两者的表现、处理及关注重点等方面有不同特点。
发烧打冷颤:是体温上升期的一种表现,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骨骼肌不自主收缩产热,从而出现打冷颤现象,此时体温多处于上升阶段,患者多伴有畏寒感觉,一般生命体征相对平稳,意识清楚。例如儿童在感染病原体后,体温开始上升时会出现全身肌肉不自主抖动,即打冷颤,体温可能从37℃左右逐渐上升到38℃、39℃等。
惊厥:是一种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全身或局部肌肉群突然发生不自主收缩,常伴有意识障碍。惊厥的形式多样,可为强直(肌肉僵硬)、阵挛(肌肉节律性收缩)或强直-阵挛混合等。比如婴幼儿惊厥可能表现为双眼上翻、凝视,面部肌肉抽动,四肢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同时可能伴有意识丧失,对外界刺激无反应。
发生机制
发烧打冷颤:主要是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促使骨骼肌战栗产热。当病原体入侵人体后,体内的免疫细胞会释放如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致热原,这些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升高,机体为了达到新的调定点温度,就会通过骨骼肌不自主收缩来增加产热,从而出现打冷颤。
惊厥:多种因素可导致惊厥,其中发热是小儿惊厥常见的诱因。发热时,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是惊厥发生的重要机制。小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善,发热时神经元的稳定性下降,容易出现异常放电。另外,颅内感染(如脑膜炎、脑炎)、颅内占位性病变、电解质紊乱(如低钙血症)等也可引起惊厥,不同病因导致惊厥的机制不同,如低钙血症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容易发生惊厥。
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
发烧打冷颤: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生,多见于感染性疾病初期,如感冒、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当体温开始上升时容易出现打冷颤,一般与感染病原体的种类、机体的免疫反应等有关。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相对更易在感染时出现体温上升期的打冷颤。
惊厥:小儿时期相对更常见,尤其是6个月-5岁的儿童。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特点有关,此阶段小儿大脑皮层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对皮层下中枢的抑制能力较弱,发热时更容易诱发惊厥。另外,有癫痫病史的患儿在发热等诱因下也容易发生惊厥。对于有颅内病变、代谢性疾病等基础疾病的儿童或成人,也存在发生惊厥的风险。
处理原则
发烧打冷颤:首先要注意保暖,可适当增加衣物、盖被等,但需避免过度保暖影响散热。同时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可通过测量体温了解体温上升情况。如果体温持续上升并超过38.5℃,可根据情况采取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或药物降温等措施。
惊厥:发生惊厥时,应立即将患者置于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同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援过程中,不要强行按压患者肢体,以免造成骨折等损伤。如果是发热引起的惊厥,要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如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惊厥患者,要针对基础疾病进行相应处理。
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生理特点,在发烧打冷颤或惊厥时更需要谨慎处理。儿童发烧打冷颤时要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和精神状态,而惊厥对儿童神经系统影响较大,一旦发生需紧急处理并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对于成人,发烧打冷颤相对可能病情相对较单纯,但也需关注体温变化和感染情况,惊厥在成人中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也需迅速处理并排查病因,尤其是排除颅内病变等严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