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发腹痛(炎症致胃肠蠕动紊乱及神经末梢受刺激,不同年龄表现有差异)、腹胀(胃排空延迟产气所致,不同人群有差异)、反酸烧心(破坏胃黏膜屏障致胃酸分泌紊乱反流引起,不同人群有差异)、食欲不振(炎症影响消化功能,不同人群有差异)、早饱(消化动力受影响,不同人群有差异)、口臭(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产异味物质所致,不同人群有差异)、乏力(慢性炎症消耗能量及影响消化吸收致营养不足,不同人群有差异)。
一、常见消化系统症状
(一)腹痛
机制: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炎症,炎症刺激导致胃肠蠕动紊乱及神经末梢受刺激,从而引发腹痛。一般表现为上腹部隐痛、钝痛或胀痛等,疼痛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可能在进食后或空腹时都可能出现。例如,有研究发现,约50%左右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腹部腹痛症状。
人群差异: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相似,但儿童患者腹痛可能表述不够准确,常表现为哭闹不安等;老年人可能因痛觉敏感度下降,腹痛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
(二)腹胀
机制: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胃排空延迟,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被细菌分解发酵产生气体,引起腹胀。患者自觉上腹部饱胀感,进食少量食物就有饱腹感。多项临床观察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中约30%-40%会出现腹胀症状。
人群差异:女性患者可能因激素等因素影响,在月经前后等特殊时期腹胀可能更明显;老年人胃肠功能本身较弱,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腹胀可能相对更易发生且持续时间可能较长。
(三)反酸、烧心
机制:幽门螺杆菌感染破坏胃黏膜屏障,使胃酸分泌紊乱,胃酸反流至食管引起反酸、烧心症状。反酸是指胃内容物经食管反流达口咽部,口腔感觉到酸性物质;烧心是指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据统计,约20%-30%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会出现反酸烧心症状。
人群差异:肥胖人群由于腹腔压力高,更易出现胃酸反流导致反酸烧心;妊娠期女性由于激素变化及子宫增大压迫胃部,幽门螺杆菌感染时反酸烧心症状可能更突出。
二、消化不良相关症状
(一)食欲不振
机制: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部炎症影响胃的消化功能,患者感觉没有食欲,对食物缺乏兴趣。研究表明,约40%-50%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存在食欲不振的情况。
人群差异:青少年患者可能因学习压力等因素,食欲不振可能被忽视;老年患者本身食欲就相对较低,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可能进一步加重。
(二)早饱
机制:胃的消化动力受影响,患者进食少量食物后,就感觉胃部已满,不能再继续进食。例如,正常进食一碗饭有饱腹感,而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可能吃半碗饭就出现早饱感。一般约20%-30%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会出现早饱症状。
人群差异:更年期女性由于内分泌变化,早饱症状可能更易出现;有基础胃肠道疾病的患者,如既往有胃溃疡等病史,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早饱可能更明显。
三、其他全身及非特异性症状
(一)口臭
机制:幽门螺杆菌可以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等有异味的物质,从而导致口臭。研究发现,约60%以上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存在口臭问题,而且即使进行口腔清洁,口臭也难以短时间消除。
人群差异:吸烟者由于烟草本身的气味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口臭可能更严重;糖尿病患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时,口臭可能因血糖控制不佳等因素而加重。
(二)乏力
机制: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会消耗机体能量,同时影响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导致营养物质摄入不足,从而使患者出现乏力症状。部分患者会感觉全身没有力气,活动耐力下降。约10%-20%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可能出现乏力表现。
人群差异: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乏力症状可能更易被察觉;儿童患者乏力可能表现为活动减少、精神不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