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惊厥多发生于6-5岁儿童,由发热性疾病引起,机制与儿童大脑发育未成熟、发热时神经元异常放电有关,多为全身性短时间发作,诊断需排除其他病因,处理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降温等;抽搐可由多种原因引起,表现多样,诊断需依病史等及辅助检查,处理要保障安全、针对病因,不同年龄及病因的发烧惊厥和抽搐表现、处理有不同特点。
抽搐:是指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非自主的强烈收缩或抽动,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发烧只是其中一个可能诱因,还可见于癫痫、电解质紊乱、颅内病变等情况。比如癫痫患者是由于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抽搐发作,这与发烧惊厥的神经元放电机制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肌肉的不自主运动。
临床表现
发烧惊厥:一般多为全身性发作,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双眼上翻或凝视,面部及四肢肌肉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持续时间较短,通常数秒至数分钟。发作时体温多在38.5℃以上,且多在发热初期体温快速上升阶段发生。不同年龄儿童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婴幼儿可能面色发绀、口周发青等,一般发作后恢复较快,神经系统检查多无异常,但有复发的可能。
抽搐:抽搐表现多样,可分为全身性抽搐和局限性抽搐。全身性抽搐如癫痫大发作时,患者突然倒地,全身肌肉强直性收缩,随后转为阵挛性抽搐,可伴有牙关紧闭、口吐白沫等;局限性抽搐可表现为身体某一局部的肌肉抽动,如手指、口角等部位的抽动。抽搐持续时间可长可短,病因不同伴随表现不同,若为电解质紊乱引起的抽搐,可能伴有乏力、口渴等表现;颅内病变导致的抽搐可能伴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
诊断与鉴别
发烧惊厥:主要根据病史(发热性疾病后出现惊厥)、临床表现(全身性发作、短时间发作等)进行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导致惊厥的病因,如进行脑电图检查,在发作间期多数患儿脑电图正常,发作时可能有异常放电,但多为非特异性改变。还需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以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
抽搐: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既往有无类似发作、家族中有无癫痫等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脑电图检查对抽搐的诊断非常重要,癫痫患者脑电图可发现特异性的癫痫波型。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包括电解质、血糖等)、脑脊液检查等有助于明确抽搐的病因,如电解质紊乱可通过血生化检查发现血钾、血钠等异常,颅内感染可通过脑脊液检查发现异常细胞、蛋白升高等。
处理与注意事项
发烧惊厥:当儿童发生发烧惊厥时,首先要将患儿侧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及时降低体温,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方法。一般惊厥多可自行缓解,若惊厥持续时间较长(超过5分钟)或反复惊厥,需及时就医。对于有发烧惊厥史的儿童,在发热初期应密切监测体温,可提前使用退热药物预防惊厥再次发作,但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安全,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退热方式。
抽搐:对于抽搐患者,首先要确保患者安全,将患者放置在安全环境中,防止受伤。如果是癫痫发作导致的抽搐,要记录发作的时间、表现等。对于病因明确的抽搐,如电解质紊乱引起的要纠正电解质紊乱,颅内病变引起的要针对颅内病变进行相应治疗。不同年龄段、不同病因的抽搐处理方式不同,例如儿童和成人抽搐处理有差异,儿童由于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在处理时更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等问题,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对于有抽搐病史的患者,要告知其避免诱发因素,如避免过度疲劳、情绪激动等,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不同年龄儿童在发烧惊厥和抽搐的表现及处理上有不同特点,婴幼儿由于大脑发育更不完善,发烧惊厥相对更常见,处理时要尤其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患有癫痫的儿童出现抽搐时,处理方式与单纯发烧惊厥导致的抽搐不同,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