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有多种症状,包括呕血与黑便,出血在幽门以上可呕血,不同出血量和速度表现不同,黑便是常见表现;便血有鲜血便和暗红色血便,分别对应不同下消化道等出血情况;有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症状,如头晕、乏力、心悸、出汗、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不同年龄表现有差异;还有其他症状,如慢性出血有贫血表现,部分患者会发热需注意鉴别。
一、呕血与黑便
呕血: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的消化道时,血液可经口腔呕出。出血量大、速度快时,呕血多呈鲜红色或暗红色;出血量较小、速度较慢时,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经胃酸作用后,呕出物可呈咖啡渣样。例如,消化性溃疡大出血时,可能出现呕血症状,若出血速度快、量多,呕血为鲜红或暗红色;若出血速度较慢,血液在胃内与胃酸混合,呕出物则为咖啡色。
黑便:是消化道出血的常见表现,无论出血部位在消化道哪一段,只要血液在肠道内停留,血红蛋白中的铁经肠道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使粪便呈黑色,且粪便表面附有黏液时可发亮,称为柏油样便。上消化道出血时多表现为黑便,下消化道出血若出血量较多、速度较快时,也可出现黑便。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消化道出血时黑便表现可能因出血量等因素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急性消化道出血时黑便可能相对较稀。
二、便血
鲜血便:多为下消化道出血,血液未与粪便充分混合,可表现为便后滴血、粪便表面带血或全为鲜血。常见于痔疮出血,其便血特点为便后滴血,血色鲜红,与粪便不混合;结肠息肉、结肠癌等也可引起鲜血便,结肠癌导致的便血可能伴有黏液,且随着病情进展,排便习惯也可能改变。对于儿童,直肠息肉是引起鲜血便的常见原因之一,多表现为便后肛门有鲜血滴落,粪便表面无血迹。
暗红色血便:常见于中、下消化道出血,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时,可呈暗红色。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出现黏液脓血便,其中的脓血便可能表现为暗红色;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也可导致暗红色血便,此类患者多有相关基础疾病,如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病史等,因肠系膜血管缺血,肠道黏膜缺血坏死,出现便血。
三、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症状
头晕、乏力:急性消化道出血时,由于血容量减少,大脑供血不足,患者可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不同,老年人可能本身存在心脑血管基础疾病,头晕、乏力症状可能更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需特别关注。例如,老年消化道出血患者出现头晕、乏力时,应警惕同时合并心脑血管供血不足的情况。
心悸、出汗:出血后机体为维持重要脏器供血,交感神经兴奋,患者可出现心悸、出汗等症状。大量出血时,出汗可能较为明显,皮肤湿冷。儿童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时,由于儿童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心悸、出汗等症状可能出现较早且较明显,需及时评估血容量情况。
血压下降、心率加快:严重消化道出血时,机体失血量超过一定限度,可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20%以上,同时心率超过100次/分钟,提示失血性休克可能。不同年龄人群基础血压不同,儿童正常血压范围与成人不同,所以判断失血性休克的标准也有所差异,对于儿童要依据其年龄对应的正常血压范围来评估血压下降情况。
四、其他症状
贫血表现:慢性消化道出血时,患者可逐渐出现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口唇及甲床苍白等。长期贫血可影响各器官功能,不同年龄人群影响不同,儿童长期贫血可能影响生长发育,表现为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例如,儿童缺铁性贫血多与慢性消化道失血有关,除面色苍白外,还可能出现异食癖等表现。
发热:消化道出血后,部分患者可出现低热,一般不超过38.5℃,可能与坏死物质吸收等因素有关。但需注意与感染性发热鉴别,若发热伴有腹痛、白细胞升高等表现,需考虑是否合并感染。对于老年消化道出血患者,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出现发热时更要谨慎排查感染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