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烧指口腔温度37.3℃-38℃,高烧分口腔温度39℃-40℃的高烧和超40℃的超高烧,不同测量部位(口腔、腋下、直肠)有不同测温方法、正常范围及意义,发热时可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发热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低烧的判断
低烧是指体温处于相对较低的升高状态,一般口腔温度在37.3℃-38℃之间被视为低烧。不同年龄段人群低烧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的基础代谢率相对较高,体温可能较成人略高,但儿童口腔温度37.3℃-38℃也属于低烧范围;对于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低烧时可能伴随身体乏力等表现,但体温同样遵循口腔温度37.3℃-38℃的标准。
二、高烧的判断
高烧则是体温明显升高,口腔温度在39℃-40℃之间属于高烧范围。在儿童群体中,高烧可能会引起更明显的不适症状,如精神萎靡、抽搐等潜在风险;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高烧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因为高烧会使机体代谢加快,心脏负担加重等。而口腔温度超过40℃则属于超高烧范畴,这是非常危险的情况,需要立即采取紧急降温措施。
三、不同测量部位的体温判断标准及差异
(一)口腔测温
方法:将消毒后的体温计置于舌下,紧闭口唇,避免用口呼吸,测量5分钟。
正常范围及意义:正常口腔温度为36.3℃-37.2℃,当体温在此基础上升高到低烧或高烧范围时,能反映机体内部的炎症或其他病理状态。例如口腔温度37.5℃属于低烧,提示可能有轻度感染等情况;口腔温度39.5℃则为高烧,可能是较为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引起。
(二)腋下测温
方法:先将腋窝汗液擦干,把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腋窝深处,用上臂将体温计夹紧,测量10分钟。
正常范围及意义:正常腋下温度为36.0℃-37.0℃,腋下测温相对安全,适合各年龄段人群。当腋下温度37.5℃-38.0℃时为低烧,39.0℃-40.0℃时为高烧,其意义与口腔测温类似,但由于腋下测温受外界环境影响相对较大,如环境温度过低或过高可能影响测量准确性,所以在测量时要注意保持腋窝干燥等。
(三)直肠测温
方法:适用于婴幼儿等不能配合口腔或腋下测温的人群,将体温计润滑后轻轻插入直肠1-2厘米,测量3分钟。
正常范围及意义:正常直肠温度为36.5℃-37.7℃,直肠测温能更准确反映核心体温,但操作相对有一定侵入性,对于婴幼儿要轻柔操作,避免损伤直肠黏膜。当直肠温度37.8℃-38.5℃为低烧,39.0℃-40.5℃为高烧等,其临床意义与前两者一致,可用于辅助判断机体的发热状况。
四、发热时的应对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非药物干预措施
当出现低烧或高烧时,首先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对于低烧患者,可通过多饮水,加快机体代谢,促进散热;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利用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对于高烧患者,物理降温可作为辅助措施,但如果体温持续升高或伴随严重不适,需及时就医。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发烧时要特别注意,由于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高烧时更容易出现惊厥等情况。当儿童口腔温度达到38.5℃以上时,除了物理降温外,要密切观察精神状态等,必要时及时就医,且要避免自行给低龄儿童使用成人退烧药等不恰当处理。
老年人:老年人发烧时,要注意其基础疾病的影响。如老年人本身有高血压,高烧会使血压进一步波动,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所以老年人发烧时要谨慎处理,及时监测体温变化,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降温等处理,且要注意补充水分,防止因发烧导致脱水等情况。
孕妇:孕妇发烧时要格外谨慎,因为发烧可能会影响胎儿健康。要及时测量体温,低烧时可采用温和的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湿毛巾敷额头等,若体温较高或持续不退,需及时就医,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处理,避免自行盲目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