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的检查包括实验室、影像学、内镜及肝穿刺活检等。实验室检查有肝功能、凝血功能、病毒学等检查;影像学检查有腹部超声、CT、MRI及磁共振弹性成像等;内镜检查可观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肝穿刺活检是诊断金标准,各检查有相应注意事项及意义。
一、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检查: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降低或倒置;血清胆红素不同程度升高;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可升高,肝细胞严重坏死时AST升高更明显;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等也可不同程度升高。这些指标的变化反映了肝脏的合成、代谢、解毒等功能状态,对于评估肝硬化的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例如,肝硬化患者肝脏合成白蛋白能力下降,导致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而球蛋白水平可能因免疫反应等因素升高,从而出现A/G比值异常。
2.凝血功能检查:肝硬化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可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升高,还可能伴有血小板减少等,提示凝血功能障碍。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凝血功能可能因基础健康状况等有所差异,比如老年患者可能本身存在一定的凝血功能生理性减退,肝硬化时这种减退可能更明显。有基础疾病或长期用药史的患者,其凝血功能变化可能更复杂,需综合评估。
3.病毒学检查:对于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硬化,需要进行乙肝五项、丙肝抗体等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乙肝病毒或丙肝病毒感染及其复制情况等。不同性别在病毒性肝炎的感染率和病程发展上可能有一定差异,比如女性感染乙肝病毒后慢性化的情况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有输血史、透析史等高危暴露史的人群患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硬化的风险更高,需重点排查。
二、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检查:可观察肝脏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肝硬化时肝脏可能缩小、表面不光滑、实质回声增粗不均等;还可发现门静脉内径增宽(正常门静脉内径一般<13mm)、脾大(脾厚>4cm或脾长>12cm)、腹水等。不同年龄人群的肝脏超声表现可能有一定生理性差异,比如儿童肝脏相对较大,随着年龄增长肝脏大小逐渐趋于稳定。肥胖患者由于腹部脂肪较多,超声检查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需要更仔细操作来观察肝脏情况。
2.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肝脏形态、结构,对于肝硬化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发现有无肝癌等并发症有重要价值。可观察肝脏各叶比例失调,如右叶萎缩、左叶或尾叶代偿性增大等;门静脉、脾静脉等有无扩张等。老年患者进行CT检查时需注意辐射剂量的合理控制,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含碘对比剂时需谨慎,防止发生对比剂肾病。
3.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弹性成像:MRI对肝脏病变的分辨率较高,能更准确地评估肝脏的形态、结构及血流情况;磁共振弹性成像可定量评估肝脏硬度,有助于早期发现肝硬化及评估肝硬化的严重程度。不同性别在MRI检查中的图像表现差异通常不显著,但对于患有某些妇科疾病同时合并肝硬化的女性患者,需要综合考虑妇科疾病与肝硬化的相互影响。
三、内镜检查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检查:通过胃镜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底有无静脉曲张及其程度,还可判断有无出血倾向等。对于有长期饮酒史、病毒性肝炎病史等的人群,更需关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情况,因为这些人群发生肝硬化后出现静脉曲张出血的风险较高。老年患者进行内镜检查时需做好充分的术前评估,如心肺功能等,以降低检查风险。
四、肝穿刺活检
1.肝穿刺活检的意义:肝穿刺活检是诊断肝硬化的金标准,可通过获取肝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肝脏的病理改变,如有无假小叶形成等典型肝硬化病理表现。对于一些临床表现不典型,通过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肝穿刺活检。但肝穿刺活检有一定的创伤性,对于凝血功能严重障碍、大量腹水等患者需谨慎操作,儿童进行肝穿刺活检时需在严格的监护下进行,以确保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