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结石原因包括代谢因素(尿液成分异常、pH值改变)、局部因素(尿路感染、尿路梗阻)、生活方式因素(饮水过少、饮食因素);治疗有保守治疗(大量饮水、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输尿管镜取石术、经皮肾镜取石术、开放性手术),治疗时需根据结石情况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儿童治疗需特别注意相关事项。
一、泌尿系统结石的原因
(一)代谢因素
1.尿液成分异常
当尿液中钙、草酸、尿酸、胱氨酸等物质排泄量增加时,如高钙尿症患者尿钙排泄增多,就容易形成结石核心。例如,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由于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骨钙大量释放,使血钙升高,进而引起尿钙增高,增加泌尿系统结石形成风险。
尿酸排泄过多常见于痛风患者,尿酸在尿液中浓度过高时,可形成尿酸结石。
2.尿液pH值改变
尿酸结石多在酸性尿液中形成,而磷酸镁铵结石则易在碱性尿液中形成。例如,尿路感染时,细菌分解尿素产生氨,使尿液pH升高,有利于磷酸镁铵结石形成。
(二)局部因素
1.尿路感染
细菌、感染产物及坏死组织等可作为核心,促使结石形成。例如,变形杆菌能分解尿素产生氨,使尿液碱化,同时其产生的脲酶可分解尿素,进一步促进碱性环境形成,有利于磷酸镁铵和磷酸钙结石形成。
2.尿路梗阻
尿液淤积会导致晶体沉积,从而促进结石形成。比如,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的患儿,由于尿路梗阻,尿液排出不畅,容易在肾盂内形成结石;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也常因尿路梗阻引发膀胱结石等。
(三)生活方式因素
1.饮水过少
长期饮水不足会使尿液浓缩,尿液中晶体物质浓度升高,容易析出形成结石。例如,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群,若饮水少,泌尿系统结石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2.饮食因素
高动物蛋白、高糖和高嘌呤饮食会增加结石形成风险。高动物蛋白饮食会使尿中钙和尿酸排泄增加;高糖饮食可促进肠道吸收钙,同时使尿中草酸排泄增多;高嘌呤饮食会使尿酸生成增加,如长期大量食用海鲜、动物内脏等富含嘌呤的食物,易引发尿酸结石。
二、泌尿系统结石的治疗
(一)保守治疗
1.适用于结石较小、无明显梗阻和感染的情况
大量饮水:每日饮水量应保持在2000-3000ml以上,以增加尿量,稀释尿液,促进小结石的排出。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年龄和体重合理调整饮水量,保证足够的尿量冲刷尿路。
药物治疗
排石药物:对于一些较小的结石,可使用排石药物促进结石排出。例如,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可松弛输尿管平滑肌,促进结石排出,尤其适用于输尿管下段结石。但儿童使用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体重等情况调整。
溶石药物:对于尿酸结石和胱氨酸结石,可使用溶石药物。如尿酸结石可使用枸橼酸氢钾钠等碱化尿液的药物,使尿液pH升高,促进尿酸结石溶解;胱氨酸结石可使用青霉胺等药物,但儿童使用青霉胺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二)手术治疗
1.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
利用冲击波聚焦后作用于结石,使结石粉碎,然后随尿液排出体外。适用于直径≤2cm的肾结石及直径≤1cm的输尿管结石。但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泌尿系统组织相对娇嫩,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并且要注意能量的控制,避免对肾脏等组织造成过度损伤。
2.输尿管镜取石术
经尿道插入输尿管镜,在直视下用套石篮或取石钳取出结石,或用激光等将结石击碎后取出。适用于中、下段输尿管结石及ESWL治疗失败的结石。对于儿童患者,操作时要更加轻柔,避免损伤输尿管黏膜。
3.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
通过经皮肾穿刺造瘘建立通道,在肾镜下取石或碎石。适用于≥2cm的肾结石、有症状的肾盏或憩室内结石等。儿童患者行PCNL时,要充分考虑肾脏的发育情况,选择合适的通道,减少对肾脏的损伤。
4.开放性手术
目前已较少采用,但对于一些复杂的结石,如鹿角形结石等,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时可能会考虑。对于儿童患者,开放性手术创伤较大,需谨慎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