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是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致不适或并发症的疾病,原因有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食管清除作用降低、胃排空延迟,症状包括烧心、反流等典型及胸痛、吞咽困难等非典型和食管外症状,实用对策有生活方式调整(体位和饮食调整)、药物治疗(质子泵抑制剂、促胃肠动力药),特殊人群中儿童要避免过度喂养等且用药谨慎,老年人要防误吸、注意饮食细节及用药考虑相互作用。
一、胃食管反流的原因
胃食管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其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食管下括约肌是食管末端环行肌束,正常情况下收缩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当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时,如某些激素(如缩胆囊素、胰高血糖素等)影响、妊娠、肥胖等因素,易导致胃食管反流发生。例如,肥胖人群腹腔内压力增高,会增加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负荷,使其更容易出现功能障碍引发反流。
食管清除作用降低:正常情况下,食管通过蠕动和唾液的清除作用可以及时清除反流的胃内容物。当食管蠕动减慢或唾液分泌减少时,食管清除反流物的能力下降,如老年人食管蠕动功能减退,就可能增加胃食管反流的发生风险。
胃排空延迟:胃排空速度减慢会使胃内压力升高,当胃内压力超过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时,就容易发生反流。常见于糖尿病患者,其自主神经病变可影响胃的排空功能;另外,一些药物也可能导致胃排空延迟,从而诱发胃食管反流。
二、胃食管反流的症状
胃食管反流的症状多样,主要包括典型症状和非典型症状:
典型症状
烧心:是指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多在餐后1小时出现,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可加重。例如,进食大量油腻食物后可能会诱发明显的烧心症状。
反流:指胃内容物在无恶心和不用力的情况下涌入咽部或口腔的感觉,可为酸性反流或非酸性反流。
非典型症状
胸痛:疼痛可发生在胸骨后,疼痛性质多样,可呈刺痛、隐痛、灼痛等,有时可放射至心前区、肩部、颈部等,易被误诊为心绞痛。
吞咽困难:部分患者可出现吞咽困难,可能是由于食管痉挛或功能紊乱所致,初期为间歇性发作,后期可呈持续性。另外,还可能出现咳嗽、哮喘等食管外症状,这是因为反流物刺激或损伤食管以外的组织器官引起,如反流物刺激咽喉可导致咽喉炎,长期刺激气管可能诱发哮喘等。
三、胃食管反流的实用对策
生活方式调整
体位调整:对于夜间反流明显的患者,可将床头抬高15-20cm,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夜间反流。例如,睡眠时采用头高脚低的姿势,能有效降低夜间胃食管反流的发生频率。
饮食调整:避免进食过饱,少食多餐。减少摄入咖啡、巧克力、辛辣食物、高脂肪食物等,这些食物可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或刺激胃酸分泌,从而诱发反流。比如,咖啡中的咖啡因会松弛食管下括约肌,应尽量避免在睡前饮用咖啡。对于肥胖患者,应建议其减轻体重,因为肥胖是胃食管反流的重要危险因素,减轻体重可减少腹部压力,降低反流风险。
药物治疗:可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如质子泵抑制剂,通过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胃酸对食管黏膜的刺激,常用药物有奥美拉唑等;还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促进胃排空,增强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从而减少反流。但药物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尤其要注意不同人群的差异,如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用药时需谨慎评估。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胃食管反流较为常见,家长应注意避免儿童过度喂养,喂奶后可将儿童竖起拍背,排出胃内空气。睡觉时可适当抬高上半身。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用药需特别谨慎,应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体位调整和饮食调整等。
老年人:老年人胃食管反流时要注意防止误吸,因为老年人咳嗽反射可能减弱,反流物误吸进入气管可导致肺炎等严重并发症。在生活方式调整上,要更加关注体位和饮食的细节,如进食时应缓慢进食,避免快速大量进食。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用药时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反流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