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烧是指体温在特定范围,测量体温有腋下、口腔、直肠测温法及注意事项,低烧可能伴随全身乏力等症状,由生活方式或疾病等因素引起,不同人群低烧相关因素不同,发现低烧后,生活方式因素引起的可通过休息等改善,疾病引起的要及时就医检查。
一、低烧的定义及判断标准
低烧是指体温处于相对升高的状态,一般来说,口腔温度在37.3℃~38℃之间、腋下温度在37℃~37.9℃之间、直肠温度在37.6℃~38℃之间被定义为低烧。不同测量部位的正常体温范围略有差异,这是因为人体不同部位的生理结构和散热情况不同导致的。例如,直肠温度更接近人体内部核心温度,相对较为稳定;而腋下温度容易受到环境因素影响,如测量时是否夹紧体温计、是否刚进行过剧烈运动等。
二、测量体温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腋下测温法
操作方法:首先将体温计的水银柱甩到35℃以下,然后将体温计的水银端放在腋窝深处,夹紧腋窝。一般需要测量5~10分钟。
注意事项:如果测量前腋窝有汗,应先擦干汗液再测量,因为汗液会影响体温测量的准确性。对于儿童来说,要确保其手臂能够夹紧体温计,避免体温计滑落。如果儿童不配合,可由家长协助固定手臂。
(二)口腔测温法
操作方法:将体温计消毒后,放在舌下,紧闭口唇,避免用口呼吸,测量3~5分钟。
注意事项:对于幼儿、神志不清者以及呼吸困难者不适合使用口腔测温法,因为这些人群可能会咬破体温计,导致水银中毒等危险情况。老年人如果口腔有疾病,如口腔溃疡等,也可能影响测量结果,需要谨慎使用。
(三)直肠测温法
操作方法:让被测量者采取侧卧或俯卧位,将体温计润滑后,轻轻插入直肠1~2厘米,测量3分钟左右。
注意事项:直肠测温法一般适用于婴幼儿、昏迷或其他不能配合口腔测温的患者。操作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直肠黏膜。对于有腹泻、直肠疾病的患者不适合使用该方法。
三、低烧可能伴随的症状及相关因素
(一)伴随症状
低烧时可能会伴随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全身乏力、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等。例如,当人体处于低烧状态时,身体的代谢功能会受到一定影响,能量消耗增加,导致患者感觉乏力、精神不佳。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轻微的头晕、头痛等症状。儿童在低烧时可能还会表现出哭闹不安、睡眠质量下降等情况,这是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体温变化对其影响相对更明显。
(二)相关因素
引起低烧的原因有很多,从生活方式因素来看,长期处于高温环境、过度劳累、睡眠不足等都可能导致体温略有升高出现低烧情况。例如,夏季长时间在高温户外工作的人,如果没有做好防暑降温措施,可能会出现低烧伴有中暑相关的其他症状。从疾病因素来看,许多感染性疾病早期可能表现为低烧,如结核杆菌感染,肺结核患者在发病初期常出现午后低热的情况,同时可能伴有咳嗽、咳痰、盗汗等症状;病毒感染如普通感冒初期也可能出现低烧,一般还会有鼻塞、流涕等症状。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低烧,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这类患者除了低烧外,还可能有关节疼痛、面部红斑等表现。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低烧的相关因素也有所不同。儿童低烧可能更多与感染性疾病相关,如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因为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老年人低烧则需要警惕肿瘤、感染等多种情况,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疾病表现可能不典型。
四、发现低烧后的应对措施
当发现自己处于低烧状态时,如果是因生活方式因素引起,如过度劳累导致的低烧,首先要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继续过度劳累,一般经过适当休息后体温可逐渐恢复正常。如果是因环境因素导致的低烧,要尽快脱离高温环境,转移到凉爽通风的地方。如果怀疑是疾病引起的低烧,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结核菌素试验等,以明确病因。对于儿童低烧,家长要更加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如果孩子出现精神萎靡、呕吐、皮疹等其他异常表现,要立即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在就医过程中,要向医生详细描述低烧出现的时间、伴随症状等情况,以便医生准确判断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