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炎咳嗽分急性和慢性,急性多由病毒等感染引起,慢性与长期吸烟等相关,需先明确情况,非药物干预可调整环境(保持空气流通湿润、避过敏原)、调节饮食(多喝水、吃润肺止咳食物),药物治疗急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对症,细菌感染用抗生素,慢性稳定期防发作,急性发作期控感染等,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实现除根难但可控症状、减发作、提生活质量,症状不缓解或加重及时就医。
一、明确支气管炎咳嗽的类型及病因
支气管炎咳嗽可分为急性支气管炎咳嗽和慢性支气管炎咳嗽,急性支气管炎多由病毒、细菌等感染引起,慢性支气管炎则与长期吸烟、空气污染等因素相关。不同类型和病因的支气管炎咳嗽,治疗方式有差异,但都需先明确具体情况。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环境调整
对于所有人群,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湿润非常重要。适宜的室内温度一般在20℃-25℃,湿度保持在50%-60%。比如在干燥季节可使用加湿器,这有利于减轻气道刺激,缓解咳嗽。老年人和儿童对环境变化更敏感,良好的室内环境能降低咳嗽发作的频率。
避免接触过敏原,若是因过敏因素引发的支气管炎咳嗽,例如对花粉、尘螨过敏,应尽量减少接触相关过敏原。如在花粉传播季节减少外出,室内定期清洁防尘螨等。
(二)饮食调节
多喝水对各年龄段人群都有益处,多喝水可以稀释痰液,使痰液更容易咳出,从而缓解咳嗽症状。一般建议每天饮水1500-2000ml左右。
饮食上可多吃一些润肺止咳的食物,如雪梨,雪梨具有一定的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的作用,可煮雪梨汤饮用。但要注意,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在选择食物时需谨慎,比如糖尿病患者不宜过多食用含糖量高的雪梨制品。
三、药物治疗原则
(一)急性支气管炎咳嗽
若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支气管炎咳嗽,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通常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因为目前对于大多数普通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支气管炎,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缓解咳嗽等症状。
若合并细菌感染,如出现咳黄脓痰、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升高等情况,可根据病情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但需严格遵循用药指征,避免滥用抗生素。
(二)慢性支气管炎咳嗽
稳定期主要是预防急性发作,要避免有害气体和颗粒的吸入,如戒烟等。急性发作期则需要控制感染、镇咳祛痰、平喘等。控制感染同样要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合理选择抗生素,镇咳祛痰药物可选用氨溴索等,平喘药物可选用茶碱类等,但药物使用都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尤其要考虑不同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比如儿童使用平喘药物需谨慎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老年人使用药物时要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与其他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支气管炎咳嗽时,非药物干预更应注重。比如在环境方面,要保证儿童所处环境的清洁和适宜温湿度。药物使用上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例如,非那根等镇咳药物不建议用于低龄儿童,因为可能会有较多不良反应。
儿童咳嗽时,家长要注意帮助儿童拍背排痰,拍背时要注意力度和方法,从下往上、从外往内轻拍儿童背部,促进痰液排出。
(二)老年人
老年人支气管炎咳嗽时,在环境调整上要特别注意防寒保暖,因为老年人抵抗力相对较弱,寒冷刺激容易加重病情。药物治疗时要关注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有所减退。例如使用某些抗生素时,要根据肝肾功能调整剂量或选择合适的药物。同时,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孕妇
孕妇支气管炎咳嗽时,用药需格外谨慎。非药物干预是基础,如尽量通过调整饮食、改善环境等缓解咳嗽。药物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很多药物可能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所以必须在医生严格评估利弊后才能使用药物,医生会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进行治疗。
要实现支气管炎咳嗽的“除根”较为困难,但通过明确病情、采取合适的非药物及药物干预措施,并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个性化处理,可以有效控制症状、减少发作,提高生活质量。如果支气管炎咳嗽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进一步诊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