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惊厥有全身性发作(典型表现为全身或局部肌肉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等,发作后可能嗜睡,一次热程中发作次数不等)和局限性发作(身体某一局部抽搐,意识可能清楚)等表现,婴幼儿时期(6个月-2岁)多为全身性发作,有家族遗传倾向,部分可能后续转变为神经系统疾病;年长儿时期(5岁以上)局限性发作相对多见,发作严重程度相对减轻。其诱发因素有体温急剧上升、发热程度相关,及病毒、细菌感染等。紧急处理需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婴幼儿要特注意呼吸道通畅及及时就医评估,年长儿要排查病因及关注心理影响。
典型表现:多为突然发生的全身或局部肌肉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双眼球凝视、斜视、发直或上翻,伴意识丧失。发作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多数在数秒至数分钟内缓解。例如6个月-5岁的儿童,在发热初期或体温快速上升阶段容易出现典型的全身性惊厥表现,发作时肌肉强直收缩后接着出现有节律的抽动。
发作后表现:发作停止后患儿可能会感到嗜睡等情况。部分患儿在一次热程中可能仅发作一次,也有少数会出现多次发作。
局限性发作
表现:可表现为身体某一局部的抽搐,如一侧肢体的抽动,局部肌肉的抽动等,意识可能清楚,这种情况相对典型全身性发作较少见,但也属于发热惊厥的一种表现形式。
不同年龄段发热惊厥的特点
婴幼儿时期(6个月-2岁)
发作特点:此阶段婴幼儿发热惊厥多以全身性发作为主,发作时可能伴有面色发绀等表现,由于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在体温急剧升高时更容易诱发惊厥。而且该年龄段患儿发热惊厥可能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有过热惊厥病史,婴幼儿发生发热惊厥的风险相对较高。
后续影响:部分婴幼儿在婴幼儿时期发生发热惊厥后,随着年龄增长,神经系统发育逐渐完善,发热惊厥的发生率会逐渐降低,但仍有少数可能会转变为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所以需要密切关注后续神经系统发育情况。
年长儿时期(5岁以上)
发作特点:5岁以上儿童发热惊厥局限性发作相对多见一些,发作时意识障碍相对可能较婴幼儿时期轻一些,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其发热惊厥多与严重感染等情况相关,在发热时如果体温不是特别高也可能出现惊厥发作,不过相对来说整体发作的严重程度可能较婴幼儿时期有所减轻。
发热惊厥的诱发因素及相关关联
发热因素
体温急剧上升:当患儿体温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如从38℃左右迅速上升到39℃以上时,更容易诱发发热惊厥。这是因为体温的快速变化会刺激神经系统,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从而引发惊厥发作。例如在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时,患儿体温可能在数小时内快速升高,此时就容易出现发热惊厥。
发热程度:一般来说,中度以上发热(体温38.5℃以上)更容易诱发发热惊厥,但也有少数低-中度发热的患儿也可能出现惊厥发作,这与患儿个体的神经系统发育情况等因素有关。
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感染引起的发热,是导致发热惊厥比较常见的原因。例如流感病毒感染时,患儿除了有发热症状外,很容易伴随发热惊厥的发生,这是因为病毒感染引起机体发热,同时病毒可能对神经系统有一定的影响,促使惊厥发作。
细菌感染:某些细菌感染引起的严重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发热惊厥,如肺炎链球菌等感染引起的肺炎等疾病,患儿在发热的同时可能出现惊厥表现。
发热惊厥的紧急处理及注意事项
紧急处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儿侧卧,防止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如果患儿口腔内有分泌物等,应及时清理。
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由于婴幼儿呼吸道等生理结构特点,在发热惊厥时更要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因为呕吐物等导致窒息。而且婴幼儿神经系统脆弱,发热惊厥后要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等,以评估是否有后续神经系统损伤等情况。
年长儿:年长儿发热惊厥时,虽然相对来说意识障碍等情况可能较轻,但也需要及时就医,排查引起发热惊厥的病因,如是否存在颅内感染等严重疾病,同时要关注其发热情况及惊厥发作对心理等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