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结石的诊断包括根据不同部位症状表现及超声、CT、X线平片、尿常规、血液生化等检查;治疗有保守治疗(大量饮水、药物)和外科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取石或碎石、经皮肾镜取石、开放性手术);预防需饮食调整(合理膳食结构、增加液体摄入)和生活方式调整(适量运动、定期体检),要依结石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并注意预防复发。
一、泌尿系统结石的诊断
1.症状表现
不同部位的结石症状有所差异,肾结石可能表现为腰部隐痛或肾绞痛,疼痛可放射至下腹部、腹股沟等部位,同时可能伴有血尿,血尿可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输尿管结石可引起剧烈的肾绞痛,疼痛难忍,患者常辗转不安,还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膀胱结石主要表现为排尿突然中断,改变体位后又可继续排尿,还可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
对于儿童泌尿系统结石,可能因疼痛导致哭闹不安,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的排尿情况等。
2.检查方法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的筛查方法,可发现泌尿系统内的结石,对于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都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且无创、经济;CT检查对于结石的诊断更为准确,能清晰显示结石的位置、大小、形态等,还能发现超声不易发现的小结石以及是否合并泌尿系统其他病变;X线平片可以发现90%以上的不透X线的结石,但对于尿酸结石等透X线的结石不易发现。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检查可发现红细胞,合并感染时可见白细胞;血液生化检查可了解血钙、血磷、尿酸等指标,对于分析结石形成的代谢因素有重要意义,比如高钙血症可能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导致结石形成的疾病相关。
二、泌尿系统结石的治疗
1.保守治疗
大量饮水:对于直径小于0.6cm、表面光滑、结石以下尿路无梗阻的结石,可通过大量饮水促进结石排出。一般建议每日饮水量在2000-3000ml以上,以增加尿量,起到冲刷尿路的作用。对于儿童,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根据年龄调整饮水量,比如学龄前儿童每日饮水量也应维持在一定合理范围,以促进小结石的排出。
药物治疗:根据结石的成分等情况使用相应药物,如尿酸结石可使用枸橼酸氢钾钠等药物碱化尿液;感染性结石可使用磷酸酶抑制剂等药物。但药物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
2.外科治疗
体外冲击波碎石:适用于直径≤2cm的肾结石及输尿管上段结石。利用体外冲击波聚焦后击碎体内的结石,使其随尿液排出体外。对于儿童,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因为儿童的泌尿系统相对脆弱,需要考虑冲击波对肾脏等组织的影响,且要确保定位准确,尽量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
输尿管镜取石或碎石术:适用于中、下段输尿管结石、平片不显影的结石。通过输尿管镜进入输尿管内,找到结石后进行取石或碎石。对于儿童,操作需更加精细,要选择合适的输尿管镜型号,避免损伤输尿管黏膜等。
经皮肾镜取石术:适用于≥2cm的肾结石、部分输尿管上段结石等。通过经皮肤穿刺建立通道进入肾脏,然后取出结石或进行碎石。对于儿童,此手术的创伤相对较大,要谨慎评估手术的必要性和风险。
开放性手术:目前已较少采用,主要用于一些复杂性结石等情况,如结石合并严重尿路狭窄等。
三、泌尿系统结石的预防
1.饮食调整
合理膳食结构:对于草酸钙结石患者,要限制高草酸食物的摄入,如菠菜、苋菜、巧克力、坚果等;对于尿酸结石患者,要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对于含钙结石患者,要适当限制钙的摄入,但不是盲目严格限制,因为完全禁食钙可能会导致骨质疏松等问题,一般建议低钙饮食,同时限制盐和蛋白质的过量摄入。儿童的饮食要均衡,避免挑食等导致营养不均衡引发结石的情况。
增加液体摄入:保持充足的尿量是预防结石的重要措施,如前面所说每日大量饮水,保证尿液稀释,减少结石形成的机会。
2.生活方式调整
适量运动:适当的运动有助于结石的排出和预防结石形成,如跳绳、跑步等运动。儿童要保证足够的运动量,但要注意运动的强度和安全,避免运动损伤等。
定期体检:对于有泌尿系统结石病史的患者,要定期进行泌尿系统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结石复发等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总之,得了泌尿系统结石后,要根据结石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措施,同时注意预防,以减少结石的复发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