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的相关因素包括妊娠时子宫增大压迫盆腔脏器及激素变化致盆底功能改变,阴道分娩致盆底肌肉筋膜过度拉伸撕裂,剖宫产因妊娠生理变化有一定风险,衰老致雌激素下降使尿道黏膜等结构改变,肥胖致腹压增加影响盆底功能,泌尿系统疾病如炎症、结石、肿瘤及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脊髓损伤等影响排尿,盆腔手术损伤盆底神经肌肉等结构及导尿操作不当损伤尿道黏膜或影响膀胱功能等。
一、妊娠相关因素
女性在妊娠期间,随着胎儿的生长,子宫逐渐增大,会对盆腔脏器产生压迫。尤其是在孕中晚期,增大的子宫可能会影响膀胱和尿道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使得尿道括约肌等控制排尿的结构受到影响,从而增加尿失禁的发生风险。这是因为妊娠期间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机械性压迫共同作用,导致盆底肌肉和韧带的支持功能发生改变。
二、分娩相关因素
阴道分娩:
经阴道分娩过程中,胎儿通过产道时会对盆底肌肉和筋膜造成过度拉伸甚至撕裂。例如,胎儿较大、产程较长或者难产等情况,会进一步加重对盆底组织的损伤。盆底肌肉是维持尿道、膀胱、子宫等盆腔脏器正常位置和功能的重要结构,当盆底肌肉受损后,其对尿道的支撑作用减弱,就容易引发压力性尿失禁等问题。一般在分娩后的短期内,这种情况可能更为明显,而且如果产后盆底肌肉没有得到良好的恢复,尿失禁可能会持续存在。
剖宫产:
虽然剖宫产相对阴道分娩对盆底组织的直接机械性损伤较小,但妊娠本身引起的生理变化,如激素水平改变、子宫增大对腹腔压力的影响等,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尿失禁的发生风险。不过相比阴道分娩,其引发尿失禁的直接关联程度相对较低,但仍不能完全排除妊娠相关因素对尿失禁的刺激作用。
三、衰老相关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女性进入更年期后,体内雌激素水平显著下降。雌激素对维持尿道黏膜的完整性、盆底组织的弹性等有着重要作用。雌激素水平降低会导致尿道黏膜变薄、萎缩,盆底肌肉和结缔组织弹性减退、松弛。例如,老年女性盆底支持结构衰退,尿道闭合压力降低,在腹压增加时(如咳嗽、打喷嚏、大笑等),就容易出现尿液不自主流出,即压力性尿失禁。同时,老年人的逼尿肌功能也可能发生变化,出现逼尿肌不稳定等情况,导致急迫性尿失禁等问题,这些都是衰老过程中刺激尿失禁发生的因素。
四、肥胖因素
肥胖人群腹部脂肪堆积较多,会增加腹压。持续的高腹压状态会对盆腔脏器产生持续的压力,长期下来会影响盆底肌肉和筋膜的正常功能,导致盆底支持结构受损。例如,肥胖女性的盆底承受的压力比正常体重女性大,这使得尿道周围的支撑结构更容易出现松弛,从而增加尿失禁的发生几率。而且肥胖还可能与一些代谢性因素相关,间接影响泌尿系统的功能,进一步刺激尿失禁的出现。
五、疾病相关因素
泌尿系统疾病:
如膀胱炎、尿道炎等炎症性疾病,炎症刺激会导致膀胱黏膜敏感性增高,患者可能出现尿频、尿急,严重时可引发急迫性尿失禁。此外,泌尿系统的结石、肿瘤等病变也可能影响尿液的正常储存和排出过程。例如,膀胱结石会刺激膀胱黏膜,导致膀胱功能紊乱,引起尿失禁等症状;膀胱肿瘤可能会破坏膀胱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影响排尿控制。
神经系统疾病:
像脑卒中、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等神经系统疾病,会影响控制排尿的神经传导通路。例如,脊髓损伤可能会导致神经中枢与膀胱、尿道之间的神经信号传递受阻,使得膀胱的感觉和逼尿肌的收缩功能异常,出现尿失禁;脑卒中患者如果病变影响到控制排尿的脑区,也可能出现排尿功能障碍,引发尿失禁。
六、医源性因素
盆腔手术:
如子宫切除术、前列腺切除术等盆腔相关手术,在手术过程中可能会损伤盆底神经、肌肉或相关结构。例如,子宫切除术时,如果操作不当损伤了支配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或者破坏了盆底的支持结构,术后就容易出现尿失禁的并发症。一般在术后早期可能表现为暂时性尿失禁,但如果损伤较为严重,也可能发展为永久性尿失禁。
导尿操作:
长期或不规范的导尿操作可能会损伤尿道黏膜,引起尿道的炎症反应,同时也可能影响膀胱的正常功能。例如,导尿过程中如果无菌操作不严格,容易导致泌尿系统感染,炎症刺激膀胱导致尿失禁;而且长期留置导尿管会使膀胱逼尿肌处于松弛状态,拔管后可能出现暂时性的尿失禁,需要一定时间来恢复膀胱的正常收缩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