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纤维化是肺间质组织病理性改变的肺部疾病,病因有特发性(可能与遗传等有关)和继发性(环境、药物、疾病因素),病理是肺间质慢性炎症与纤维组织过度增生,临床表现有进行性呼吸困难、干咳等,诊断靠胸部影像学、肺功能、活检,治疗有药物、氧疗、肺康复,特殊人群需综合评估及考虑不同影响制定方案。
肺纤维化是一种肺部疾病状态,其本质是肺间质组织发生病理性改变。正常肺间质由肺泡、肺泡间隔等结构组成,当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肺组织时,会引发肺间质的炎症反应,随后成纤维细胞活化并大量分泌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导致肺间质逐渐被纤维组织替代,进而影响肺的正常结构与功能。
病因情况
特发性因素:部分肺纤维化病因不明,如特发性肺纤维化,可能与遗传易感性、反复的轻微肺损伤修复异常等有关,这类患者遗传背景可能在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比如某些基因多态性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继发性因素:
环境因素:长期吸入有机粉尘(如农民肺患者长期接触发霉的干草等)、无机粉尘(如石棉、石英等),这些粉尘会刺激肺组织,引发炎症反应,逐步导致肺纤维化;另外,长期处于污染严重的环境中,空气中的有害颗粒等也可能损伤肺间质。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胺碘酮、博来霉素等,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对肺组织产生毒性作用,引起肺间质炎症和纤维化,其具体机制可能与药物诱导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有关。
疾病因素: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肺部,如系统性硬化症、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肺组织,导致肺间质发生炎症和纤维增生;感染因素中,如病毒、细菌等反复感染肺部,也可能诱发肺纤维化,例如严重的肺炎反复发作后可能遗留肺纤维化改变。
病理表现
肺纤维化的病理过程主要是肺间质的慢性炎症与纤维组织过度增生。早期可见肺泡炎,肺泡间隔中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肺泡上皮可能有损伤;随着病情进展,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细胞外基质不断沉积,肺泡结构被破坏,正常的肺泡-毛细血管单位逐渐被纤维组织替代,最终导致肺的气体交换功能严重受损。
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这是肺纤维化最常见的症状,通常呈进行性加重,患者在活动后呼吸困难会明显加剧,随着病情发展,静息时也可能出现呼吸困难。
咳嗽:多为干咳,一般无明显咳痰,部分患者可能在合并感染时出现咳痰增多的情况,但多数以干咳为主。
其他表现:病情较重时可能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还可能伴有杵状指(手指或脚趾末端增生、肥厚、呈杵状)等体征。
诊断方法
胸部影像学检查:高分辨率CT(HRCT)是诊断肺纤维化的重要手段,可清晰显示肺间质的改变,如网格状影、蜂窝状改变等特征性表现。
肺功能检查:主要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即肺活量、肺总量等降低,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也会明显下降,通过肺功能检查可以评估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受损程度。
活检:经支气管镜肺活检或开胸肺活检等组织病理学检查,能直接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变化,有助于明确肺纤维化的具体类型和病因,但属于有创检查,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治疗概况
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药物有吡非尼酮、尼达尼布等,这些药物可以延缓肺纤维化的进展,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但具体用药需在医生评估病情后谨慎选择。
氧疗:对于存在低氧血症的患者,给予吸氧治疗可以纠正缺氧状态,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舒适度。
肺康复治疗:包括呼吸训练、运动锻炼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改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尤其对老年人等身体状况相对较弱的人群有一定益处。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治疗肺纤维化时需综合评估全身状况,选择对其他基础疾病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
儿童:儿童肺纤维化相对少见,多与遗传代谢性疾病、先天性发育异常等因素相关,一旦怀疑儿童肺纤维化,需尽早进行详细检查明确病因,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优先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措施,如非药物的肺康复等早期干预手段。
有基础疾病人群:比如本身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在治疗肺纤维化时,要兼顾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控制,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不良影响,需要在多学科医生协作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