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膜积液是鞘膜腔内液体积聚过多形成囊肿,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表现为阴囊等部位囊性肿块,超声可见异常液性暗区,小儿部分可观察或手术,成人视情况手术;疝气是脏器离开正常位置形成,腹股沟疝常见,超声可见疝内容物突出,小儿1岁以下可观察,1岁以上或成人多需手术,小儿和老年患者治疗需特殊考虑,要关注各人群情况及并发症等。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鞘膜积液:是指鞘膜腔内积聚的液体超过正常量而形成的囊肿。鞘膜是包在睾丸外面的双层膜,为睾丸提供润滑作用。正常情况下鞘膜腔内有少量液体,当鞘膜的分泌与吸收功能失衡时,液体积聚过多就形成鞘膜积液。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先天性鞘状突未闭合、炎症、外伤、肿瘤等因素有关。例如先天性鞘状突未闭合时,腹腔内液体可经未闭合的鞘状突流入鞘膜腔,从而形成交通性鞘膜积液。
疝气:即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的疝气有腹股沟疝等,腹股沟疝是因为腹股沟区存在潜在的薄弱区域,当腹内压增高时(如哭闹、便秘、剧烈运动等),腹腔内的肠管等组织就会通过薄弱区突出到体表形成疝。
二、临床表现差异
鞘膜积液:主要表现为阴囊或腹股沟区囊性肿块,大小不一。交通性鞘膜积液的肿块大小可随体位改变而变化,站立时积液增多,阴囊增大,平卧后积液可流入腹腔,肿块缩小或消失。小儿鞘膜积液多为先天性,常表现为出生后不久发现阴囊一侧或双侧肿大。成人鞘膜积液一般无明显症状,当积液量较多时可能会有阴囊下坠、胀痛等不适。
疝气:以腹股沟疝为例,典型表现是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时肿块可回纳腹腔。小儿疝气在哭闹、排便等腹内压增高时肿块突出,安静或平卧时可消失。嵌顿疝时肿块不能回纳,同时伴有明显疼痛、呕吐等症状,若不及时处理可导致肠坏死等严重后果。
三、超声检查表现区别
鞘膜积液:超声下可见鞘膜腔内异常液性暗区,根据积液的部位和范围可分为睾丸鞘膜积液(围绕睾丸的液性暗区)、精索鞘膜积液(精索部位的液性暗区,与睾丸鞘膜腔不相通)、交通性鞘膜积液(液性暗区与腹腔相通,可随体位变化)等不同类型,能清晰显示积液的范围和性质。
疝气:超声可发现疝内容物(多为肠管等)通过疝环突出到疝囊内,若为腹股沟疝,可看到腹股沟区疝环处有肠管等组织的异常回声,且在腹内压增高时可观察到疝内容物的突出和回纳过程,有助于明确疝的类型和判断有无嵌顿等情况。
四、治疗方式及人群差异
鞘膜积液:
小儿鞘膜积液:部分婴儿型鞘膜积液有自行吸收的可能,可先观察。对于1岁以上仍未吸收的小儿鞘膜积液,若积液量少、无明显症状,可定期复查;若积液量多或伴有明显不适,多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为鞘膜翻转术等,手术相对简单,对小儿身体影响较小,但要注意手术时机的选择,避免影响睾丸发育等。
成人鞘膜积液:若积液量少且无症状,可随访观察;若积液量多或有症状,多需手术治疗,如鞘膜开窗术、鞘膜切除术等。对于因炎症等引起的继发性鞘膜积液,需先治疗原发病,再根据鞘膜积液情况决定治疗方案。
疝气:
小儿疝气:1岁以下小儿疝气有自愈的可能,可暂不手术,使用疝气带等保守治疗,但要注意观察疝块情况,避免嵌顿。1岁以上小儿疝气一般建议手术治疗,多采用疝囊高位结扎术,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成人疝气:成人疝气一般不能自愈,确诊后应考虑手术治疗,如无张力疝修补术等,手术效果较好。对于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考虑佩戴疝带等保守治疗,但保守治疗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根治,且有发生嵌顿的风险。
五、特殊人群情况考虑
小儿患者:小儿鞘膜积液和疝气在诊断和治疗上需特别关注。小儿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在诊断时超声检查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对身体影响小。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小儿的生长发育情况,手术操作要轻柔,减少对小儿生殖系统等的影响。对于小儿鞘膜积液和疝气,家长要密切观察肿块的变化,如发现肿块不能回纳、小儿哭闹不止、呕吐等情况,要及时就医,警惕嵌顿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老年患者:老年鞘膜积液和疝气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在治疗鞘膜积液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评估手术风险。对于疝气患者,手术前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将血糖控制在合适范围、改善呼吸功能等,以降低手术风险。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同时要注意控制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如治疗便秘、避免剧烈咳嗽等,以减少疝气复发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