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原因包括肠道疾病(炎症性肠病、肠道息肉、肠道肿瘤、肠道感染)和肛门直肠疾病(痔疮、肛裂、肛瘘),肠道疾病治疗针对不同病症分别用药物、内镜、手术等方法,肛门直肠疾病治疗针对不同病症用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注射、胶圈套扎、手术等方法。
一、便血的原因
(一)肠道疾病
1.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多与自身免疫相关,肠道黏膜发生炎症、溃疡,导致便血,常伴有腹泻、腹痛等症状,病程较长,可反复发作,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不规律、压力大等可能诱发。克罗恩病也可引起便血,病变可累及肠道全层,表现为腹痛、腹泻、腹部包块等,青少年及中青年多见。
2.肠道息肉:包括结肠息肉、直肠息肉等,多为良性病变,但有恶变可能。息肉表面血管丰富,当受到粪便摩擦等刺激时易出血,通常为间断性便血,颜色鲜红,多见于成年人,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3.肠道肿瘤:如结肠癌、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且质地脆,容易破溃出血,便血多为暗红色或鲜红色,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大便形状变细、腹痛、消瘦等症状,中老年人发病率相对较高,有家族遗传史、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如高动物脂肪、低纤维饮食)的人群患病风险增加。
4.肠道感染:细菌、病毒等感染肠道可引起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导致便血。例如痢疾杆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性痢疾,表现为黏液脓血便,伴有发热、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卫生条件差、免疫力低下时易感染。
(二)肛门直肠疾病
1.痔疮:内痔是最常见的类型,主要是由于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所致。排便时粪便摩擦曲张的静脉丛,导致出血,便血特点为便后滴血或喷射状出血,颜色鲜红,一般无疼痛,多见于成年人,长期久坐、便秘、妊娠等因素可诱发。外痔可表现为肛门不适、疼痛、瘙痒等,有时也可伴有便血。
2.肛裂:多因便秘、大便干结等原因,排便时撑破肛管皮肤,引起出血,便血颜色鲜红,量较少,同时伴有剧烈疼痛,排便时疼痛明显,便后有短暂缓解,随后又出现疼痛,多见于青壮年,便秘是主要诱因。
3.肛瘘:多由肛周脓肿破溃后形成,瘘管内的炎症可导致黏膜充血出血,一般为少量脓血便,常伴有肛周反复肿痛、流脓等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有肛周脓肿病史者易患肛瘘。
二、便血的治疗方法
(一)针对肠道疾病的治疗
1.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可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如柳氮磺胺吡啶)、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药物治疗,活动期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药物及治疗方案,病情稳定期需维持治疗。克罗恩病治疗药物类似,但病情更复杂,有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适用于出现肠梗阻、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的患者,青少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关注生长发育情况。
2.肠道息肉:一般采用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将息肉切除并送病理检查,明确性质,对于较小的息肉也可通过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等方法治疗,术后需定期复查肠镜,成年人发现息肉应及时处理以预防恶变。
3.肠道肿瘤:结肠癌、直肠癌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根据肿瘤分期决定是否联合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早期癌肿通过手术有可能治愈,中晚期癌肿需要综合治疗来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中老年人确诊肿瘤后需根据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注意兼顾生活质量。
4.肠道感染:细菌性痢疾需使用抗生素(如喹诺酮类抗生素,但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谨慎选择)抗感染治疗,同时注意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注意儿童感染后易出现脱水等严重情况,需密切关注液体量补充。病毒性肠炎多为自限性,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如止泻、补液等。
(二)针对肛门直肠疾病的治疗
1.痔疮:轻度痔疮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治疗,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改变不良排便习惯、温水坐浴等。对于中度或重度痔疮,可使用痔疮膏、痔疮栓等药物缓解症状,也可采用注射疗法、胶圈套扎疗法等,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妊娠期痔疮患者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法,以不影响胎儿为前提。
2.肛裂:急性肛裂可通过保持大便通畅(如多吃蔬菜水果、口服缓泻剂)、坐浴等保守治疗,多数可治愈。慢性肛裂常需手术治疗,如肛裂切除术等,儿童肛裂多因便秘引起,应以调整饮食、软化大便等保守治疗为主,避免手术带来的不良影响。
3.肛瘘:肛瘘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如肛瘘切开术、肛瘘挂线术等,手术目的是切开或切除瘘管,促进愈合,儿童肛瘘治疗需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对肛门功能影响较小的手术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