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与下呼吸道感染在解剖部位、病原体感染、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治疗原则上均有区别。上呼吸道感染起病急,主要由病毒引起,症状较轻,影像学多无异常,以对症治疗为主;下呼吸道感染全身症状重,病原体多样,常有高热、剧烈咳嗽等,影像学多有异常,需根据病原体用药及对症支持治疗,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和治疗有差异。
一、解剖部位区别
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鼻腔是上呼吸道的起始部位,咽包括鼻咽、口咽和喉咽,喉部也属于上呼吸道范畴。下呼吸道感染则是指气管、支气管及肺组织的感染,气管是连接喉与支气管之间的管道,支气管进一步分支延伸至肺部,肺是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属于下呼吸道的终末部分。不同年龄人群上、下呼吸道的解剖结构发育程度不同,例如儿童的呼吸道相对较窄,更易发生感染且感染后症状可能更重;老年人呼吸道黏膜萎缩等变化,也会影响感染的发生和发展。
二、病原体感染情况区别
(一)常见病原体
上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引起,如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等,细菌感染相对较少见,占上呼吸道感染的比例一般在20%-30%左右,常见细菌有A组溶血性链球菌等。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相对多样,病毒方面有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细菌是常见病原体,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另外,支原体、衣原体等也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在儿童支原体肺炎较为常见。不同年龄人群感染病原体有差异,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毒感染更为常见;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中细菌耐药情况可能更复杂,且容易合并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
(二)感染途径
上呼吸道感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如患者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被他人吸入而感染,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手再触摸口、鼻、眼等黏膜而感染。下呼吸道感染除了可通过飞沫传播外,还可由上呼吸道感染时病原体向下蔓延所致,另外,吸入被污染的气溶胶等也可能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例如长期吸烟的人,其呼吸道防御功能受损,更容易发生下呼吸道感染;而经常处于人员密集场所的人群,上呼吸道感染的风险相对更高。
三、临床症状区别
(一)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上呼吸道感染起病较急,主要症状有鼻塞、流涕、打喷嚏、咽干、咽痛等,部分患者可能有咳嗽,一般全身症状较轻,如仅有低热或无发热,体温通常在38℃以下,病程一般较短,1-2周左右可自愈。不同年龄患者症状表现有差异,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可能全身症状相对更明显,如可出现高热、烦躁不安等,而老年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可能不典型,有时仅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等。
(二)下呼吸道感染症状
下呼吸道感染全身症状相对较重,常有高热,体温多在38℃以上,可伴有寒战、乏力、头痛等,呼吸道症状更为突出,如咳嗽较为剧烈,可伴有咳痰,痰液性质因病原体不同而异,肺炎链球菌感染时可咳铁锈色痰,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时可咳砖红色胶冻样痰等,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病程相对较长,若不及时治疗可能迁延不愈。不同年龄人群下呼吸道感染症状表现不同,儿童下呼吸道感染可能出现呼吸急促、鼻翼扇动等表现;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容易导致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四、影像学检查区别
(一)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一般胸部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若合并鼻窦炎等情况,可能鼻窦部位有相应的影像学改变,如鼻窦黏膜增厚等。
(二)下呼吸道感染
下呼吸道感染胸部影像学检查多有异常表现,如肺炎时可表现为肺部浸润影、斑片状阴影等,根据不同的病原体感染,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如支原体肺炎早期可表现为肺部间质性改变等。不同年龄人群影像学检查的解读需考虑年龄因素,儿童肺部影像学表现与成人有所不同,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基础疾病,影像学表现可能更复杂。
五、治疗原则区别
(一)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以对症治疗为主,如患者有发热、头痛等症状可给予退热、止痛药物,有鼻塞、流涕等症状可使用减轻鼻充血药物等,一般不常规使用抗生素,除非有明确细菌感染证据才考虑使用抗生素。对于不同人群,儿童上呼吸道感染需特别注意避免使用不恰当的药物,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缓解症状;老年人上呼吸道感染在治疗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二)下呼吸道感染
下呼吸道感染需要根据病原体选用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如细菌感染选用敏感抗生素,病毒感染可选用抗病毒药物等,同时需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吸氧、止咳祛痰等,病情严重者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不同年龄人群治疗时要考虑其生理特点,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用药需严格按照儿童用药剂量等要求;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治疗中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