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是尿液不自主从尿道外口流出的病症按病因和临床表现分为真性、压力性、急迫性、充溢性尿失禁不同人群尿失禁有特点及影响因素诊断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管理有非药物治疗如盆底肌训练等、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需重视尿失禁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尿失禁是指尿液不自主地从尿道外口流出的一种常见病症。它是由于膀胱括约肌损伤或神经功能障碍而丧失排尿自控能力,使尿液不自主地流出。
按病因和临床表现分类
真性尿失禁:又称完全性尿失禁,是指尿液连续从膀胱中流出,膀胱呈空虚状态。常见原因有尿道括约肌损伤,如手术、外伤等导致尿道括约肌功能丧失;神经源性膀胱,如脊髓损伤等影响了神经对膀胱的控制。例如,脊髓损伤患者由于支配膀胱的神经传导通路受损,可能会出现真性尿失禁。
压力性尿失禁:是指腹压增加时(如咳嗽、喷嚏、大笑、运动等)出现不自主的尿液自尿道外口漏出。多见于经产妇,尤其是多次分娩的女性,由于盆底肌肉松弛,尿道周围支持组织薄弱,当腹压增加时,膀胱压力超过尿道压力,导致尿液漏出。比如,一位多次生育的女性,在咳嗽时可能会出现尿液不自主流出的情况。
急迫性尿失禁:伴有强烈尿意的不自主排尿,常由膀胱过度活动症等引起,患者有突然强烈的排尿欲望,很难控制排尿。例如,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膀胱逼尿肌不稳定,频繁收缩,导致急迫性尿失禁。
充溢性尿失禁:又称假性尿失禁,是由于膀胱出口梗阻或膀胱收缩无力等原因导致膀胱过度充盈,尿液不断溢出。常见于前列腺增生的男性患者,由于前列腺增生导致尿道梗阻,膀胱内尿液潴留,当膀胱内压力超过尿道阻力时,尿液就会溢出。
不同人群尿失禁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女性:女性在生育过程中可能会损伤盆底肌肉,增加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风险。绝经后的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导致尿道黏膜变薄、萎缩,也容易出现尿失禁相关问题。例如,绝经后的女性可能因尿道支持组织退化,使尿道闭合压力降低,从而更容易发生尿失禁。
男性:男性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增生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这是导致充溢性尿失禁的常见原因之一。此外,男性的尿道较长,一些尿道相关的手术等也可能导致尿失禁。比如,前列腺手术可能会损伤尿道括约肌,引起尿失禁。
儿童:儿童尿失禁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发生。如先天性的尿道畸形、脊髓发育异常等可能导致儿童尿失禁。对于儿童尿失禁,需要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例如先天性尿道畸形可能会影响儿童的排尿功能,需要及时进行评估和干预,因为这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
尿失禁的诊断与评估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诱发因素、伴随症状等。比如了解患者尿失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否在特定的活动(如咳嗽、运动)时发生,是否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体格检查:包括泌尿系统检查、盆底肌肉检查等。泌尿系统检查可以了解膀胱、尿道等器官的形态和功能;盆底肌肉检查可以评估盆底肌肉的力量和张力,对于压力性尿失禁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例如,通过指诊检查盆底肌肉的情况。
辅助检查:
尿流动力学检查:是诊断尿失禁的重要方法,可以测定膀胱压力、尿道压力等,评估膀胱和尿道的功能。例如,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可以明确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功能以及尿道的阻力情况。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膀胱的形态、残余尿量等。残余尿量的测定对于判断膀胱的排空情况很重要,如充溢性尿失禁患者往往有较多的残余尿量。
尿失禁的治疗与管理
非药物治疗:
盆底肌训练:对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肌训练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通过凯格尔运动等方式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从而提高尿道括约肌的控制力。例如,患者可以进行收缩盆底肌肉的训练,每次收缩持续数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
行为疗法:包括控制液体摄入量、定时排尿等。例如,限制晚上的液体摄入,避免夜间尿频导致尿失禁;定时排尿可以帮助重建正常的排尿节律。
电刺激治疗:通过电刺激来增强盆底肌肉的收缩力,改善尿失禁症状。对于一些盆底肌肉功能障碍的患者有一定的效果。
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类型的尿失禁使用相应药物。例如,对于急迫性尿失禁可以使用M受体阻滞剂,如托特罗定等,通过阻断M受体,抑制膀胱逼尿肌的过度收缩;对于前列腺增生导致的充溢性尿失禁,可能会使用α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来缓解尿道梗阻。但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要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尿失禁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压力性尿失禁的吊带手术,通过放置吊带支撑尿道,增加尿道阻力;前列腺增生的手术治疗等。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风险,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情况后决定是否采用。
总之,尿失禁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病症,不同类型的尿失禁有其各自的特点,针对不同人群需要采取相应的诊断、评估和治疗管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