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鞘膜积液是小儿鞘膜腔内液体异常积聚形成的囊肿,有多种分类,病因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有相应临床表现,可通过体格检查和超声检查诊断,治疗有观察等待和手术治疗,多数预后良好,需注意孕期保健、小儿护理等预防和术后及一般护理。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小儿鞘膜积液是指小儿鞘膜腔内积聚的液体超过正常量而形成的囊肿。正常情况下,鞘膜囊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当鞘膜的分泌、吸收功能失衡时,就会导致鞘膜积液。鞘膜分为脏层和壁层,脏层覆盖睾丸、附睾表面,壁层衬于阴囊内面,两者之间的潜在腔隙为鞘膜腔。
二、分类及特点
(一)睾丸鞘膜积液
最为常见,鞘膜积液局限于睾丸鞘膜内。外观呈球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有弹性和囊样感,触不到睾丸和附睾,透光试验阳性。
(二)精索鞘膜积液
鞘膜积液位于精索部位,呈长圆形或梭形,沿精索而生长,其下方可扪及正常睾丸、附睾,若牵拉同侧睾丸,可见囊肿随之移动。
(三)睾丸精索鞘膜积液(婴儿型)
鞘膜积液介于睾丸鞘膜和精索鞘膜之间,但与腹腔不相通,表现为阴囊梨形肿大,阴囊界限不清,触诊不清睾丸。
(四)交通性鞘膜积液(先天性)
鞘膜腔与腹腔相通,积液量可随体位改变而变化,站立时积液增多,阴囊增大,平卧后积液可逐渐减少或消失,透光试验阳性。
三、病因
(一)先天性因素
胎儿发育过程中,鞘状突未闭合或闭合不全,导致腹腔内液体与鞘膜腔相通。多见于早产儿、低体重儿,这与胎儿在子宫内的发育情况及出生后的身体状况有关,早产儿的鞘状突闭合机制可能相对不完善。
(二)后天性因素
1.炎症:附睾炎、睾丸炎、精索炎等炎症性疾病可导致鞘膜分泌增多,吸收减少,常见于小儿泌尿系统感染未及时控制蔓延至生殖系统引发炎症,与小儿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泌尿系统感染易扩散的特点相关。
2.外伤:阴囊部位受到外伤后,可能引起鞘膜内出血、渗出,从而形成鞘膜积液,小儿活泼好动,阴囊部位易受到磕碰等外伤。
四、临床表现
(一)症状
1.一般表现为阴囊或腹股沟区有囊性肿块,大小不一,小的如樱桃,大的可如拳头。
2.交通性鞘膜积液可在平卧后肿块缩小或消失,站立活动后又出现。
(二)体征
阴囊或腹股沟区可触及囊性肿物,质地多为软,有囊性感,透光试验阳性(但感染性或血性积液可能透光试验阴性)。
五、诊断
(一)体格检查
通过视诊观察阴囊外观,触诊判断肿块的性质、大小、活动度等,区分不同类型的鞘膜积液。
(二)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鞘膜积液的重要方法,可清晰显示鞘膜腔内积液的情况,明确鞘膜积液的类型,还能排除睾丸、附睾等部位的其他病变,对于区分交通性鞘膜积液与其他类型有重要意义,超声检查无辐射,对小儿身体影响小。
六、治疗
(一)观察等待
对于1岁以内的婴儿,鞘膜积液有自行吸收的可能,因为婴儿的鞘状突有可能在1岁内逐渐闭合,所以可先进行观察,定期复查,了解积液的变化情况。
(二)手术治疗
1.适应证:1岁以上仍未闭合的交通性鞘膜积液,较大的睾丸鞘膜积液影响患儿生活质量或存在其他并发症的情况。手术方式主要是鞘状突高位结扎术,对于精索鞘膜积液可行鞘膜囊切除术等。手术是治疗鞘膜积液的有效方法,通过手术纠正鞘状突的异常,阻止腹腔液体与鞘膜腔的交通或切除多余鞘膜。
2.手术风险及注意事项:手术存在一定风险,如出血、感染、复发等,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手术成功率较高。对于小儿患者,要注意手术操作的精细,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关注小儿术后恢复情况,根据小儿的年龄和身体状况进行合理的术后护理,促进伤口愈合。
七、预后
多数小儿鞘膜积液经过合适的治疗后预后良好。婴儿型鞘膜积液通过观察等待可能自愈,手术治疗的患儿术后恢复顺利的话,一般不会影响生殖功能和正常生活,对生长发育通常没有长期不良影响。但如果延误治疗,可能会影响睾丸的发育等,因为长期鞘膜积液可能会压迫睾丸,影响其血运和正常生长。
八、预防及护理注意事项
(一)预防
1.孕期保健:孕妇在孕期要注意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定期进行产检,及时发现胎儿可能存在的发育异常情况,为胎儿的正常发育创造良好条件。
2.小儿护理:注意小儿阴囊部位的保护,避免外伤,保持小儿会阴部清洁,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减少炎症性鞘膜积液的发生风险。
(二)护理
1.术后护理:对于术后小儿,要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如有无渗血、渗液等,按照医嘱进行换药等护理操作。注意小儿的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防止伤口裂开或影响恢复。
2.一般护理:观察小儿鞘膜积液的变化情况,对于观察等待的患儿,家长要定期带小儿复诊,了解积液的吸收情况。给小儿提供营养丰富的饮食,促进身体恢复,根据小儿的年龄合理添加辅食或安排饮食,保证小儿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