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病毒可潜伏,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激活致病,病因包括病毒感染、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临床表现有前驱症状、皮疹特点、神经痛;可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也有实验室检查辅助;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预防可通过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传染源、接种疫苗等。
一、定义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该病毒具有亲神经性,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毒可再次生长繁殖,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
二、病因
1.病毒感染:人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唯一宿主,病毒经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发生水痘或呈隐性感染,以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者颅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如创伤、疲劳、恶性肿瘤或病后虚弱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病毒被激活,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到达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产生水疱,同时受累神经发生炎症、坏死,产生神经痛。
2.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免疫力会逐渐下降,老年人患带状疱疹的风险明显高于年轻人。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减退,对病毒的免疫监视能力下降,使得潜伏的病毒更容易被激活。
3.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降低身体的抵抗力,从而增加患带状疱疹的可能性。例如,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免疫细胞的正常功能和免疫因子的分泌,使身体处于相对脆弱的免疫状态,容易受到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侵袭。
4.病史因素:患有某些疾病,如艾滋病、恶性肿瘤等,会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受损,增加患带状疱疹的风险。例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对各种病原体的抵抗力极低,更容易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并引发带状疱疹,而且病情往往较为严重,恢复也相对困难。
三、临床表现
1.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在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者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持续1~3天,亦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
2.皮疹特点:皮疹一般有单侧性和按神经节段分布的特点,有集簇性的疱疹组成,并伴有疼痛;年龄愈大,神经痛愈重。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患处常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3.神经痛: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的重要特征,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疹出现,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疼痛的性质多样,可为刺痛、灼痛、跳痛等,有的患者在皮疹消退后仍可存在神经痛,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诊断
1.根据临床表现诊断:医生根据患者的单侧性、按神经节段分布的成簇水疱、伴有神经痛等典型临床表现,一般可以作出初步诊断。
2.实验室检查:
病毒学检查:可取疱疹基底物或水疱液进行病毒分离、抗原检测等,有助于明确诊断,但由于操作相对复杂,一般在不典型病例或需要进一步确认时采用。
血清学检查: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抗体,若抗体滴度升高,提示近期有过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但对于现症感染的诊断价值相对有限。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吃易于消化的食物,注意补充水分。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继发细菌感染。接触疱疹液的衣服、被褥、毛巾等要及时消毒,且不与健康人共用。
2.药物治疗:
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是治疗带状疱疹的常用抗病毒药物,应尽早应用,一般在皮疹出现24~72小时内开始用药,能缩短病程,加速皮疹愈合,缓解疼痛。
止痛药物:对于神经痛可给予止痛剂,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布洛芬等),对于严重的神经痛可使用阿片类药物等,但需根据患者情况谨慎使用。
营养神经药物: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有助于促进神经的修复,缓解神经痛等症状。
六、预防
1.增强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度运动,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例如,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2.避免接触传染源:避免与带状疱疹患者密切接触,尤其是未患过水痘的儿童,因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疱疹液或空气飞沫传播。如果接触了带状疱疹患者,应注意自身的防护和观察。
3.接种疫苗: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是预防带状疱疹的有效措施。目前有重组带状疱疹疫苗等,适用于50岁及以上的人群,接种后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降低患带状疱疹的风险,尤其是可以减轻带状疱疹的严重程度和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