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膜积液是鞘膜腔内液体超量形成囊肿,解剖位置源于鞘膜结构,表现为阴囊等部位囊性肿块、透光试验阳性,发病机制与先天及后天因素致鞘膜分泌吸收失衡有关,诊断靠超声等,治疗分保守与手术;疝气是脏器等离开正常位置,腹股沟疝常见,表现为可复性肿块等,发病机制是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增高,诊断靠体格检查等,治疗分保守与手术,两者在定义解剖、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鉴别、治疗等方面均有差异。
一、定义与解剖位置差异
鞘膜积液:是指鞘膜腔内积聚的液体超过正常量而形成的囊肿。鞘膜是附着于睾丸表面的腹膜延伸至阴囊形成的囊袋结构,分为睾丸鞘膜、精索鞘膜等类型。例如睾丸鞘膜积液,是鞘膜脏层与壁层之间积液增多。
疝气:是指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的有腹股沟疝,多是腹腔内的肠管等组织通过腹股沟区的薄弱处突出到皮下。
二、临床表现差异
鞘膜积液
症状表现:主要表现为阴囊或腹股沟区囊性肿块,大小不一。小的鞘膜积液可无明显症状,当积液量较多时,患者可感到阴囊下坠、胀痛等不适。婴儿型鞘膜积液有时可因积液量变化而时大时小。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新生儿鞘膜积液有一定比例可自行吸收,但如果积液量大且不吸收,也会影响阴囊发育等。成年男性鞘膜积液如果是交通性鞘膜积液,可在平卧时积液流入腹腔而使肿块缩小或消失,站立时又复出现。
体征:阴囊处可触及囊性肿物,表面光滑,有弹性和囊性感,无压痛,透光试验阳性(鞘膜积液时积液为液体,能透光,而疝气内容物多为肠管等,不透光)。
疝气
症状表现:腹股沟疝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平卧休息或用手将肿块向腹腔推送时可回纳消失。嵌顿性疝时,肿块不能回纳,同时伴有明显疼痛、恶心、呕吐等肠梗阻表现。对于小儿疝气,家长常发现孩子哭闹时腹股沟区有肿物突出,安静或平卧后肿物可消失。老年患者疝气由于腹壁薄弱更明显,且常伴有慢性咳嗽、便秘等基础疾病,疝内容物容易发生嵌顿。
体征:腹股沟区可触及可复性肿块,部分嵌顿性疝时肿块紧张、压痛明显,肠管嵌顿时还可能伴有腹部压痛、反跳痛等腹膜炎体征。
三、发病机制差异
鞘膜积液
病因:先天性因素多见于婴儿型鞘膜积液,是鞘状突未闭合,腹腔液体流入鞘膜腔所致。后天性因素可由炎症、外伤、肿瘤等引起,炎症如附睾炎、睾丸炎、精索炎等可引起鞘膜分泌、吸收功能失衡导致积液;外伤如阴囊外伤、手术创伤等也可导致鞘膜积液。不同年龄阶段发病机制有差异,婴儿期多与先天性鞘状突未闭有关,成年后则多种因素可参与。
疝气
病因:主要是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腹壁强度降低常见于先天发育异常,如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股动静脉穿过股管等部位的先天薄弱;后天因素有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伤、感染等导致腹壁组织缺损。腹内压力增高常见于慢性咳嗽(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长期便秘、排尿困难(如前列腺增生患者)、腹水、妊娠、举重等情况,腹内压力增高促使腹腔内器官突破薄弱区形成疝气。
四、诊断鉴别差异
鞘膜积液
超声检查:是诊断鞘膜积液的重要方法,可清晰显示鞘膜腔内积液的情况,能区分是睾丸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还是交通性鞘膜积液等不同类型,还可排除睾丸、附睾等病变。例如通过超声可测量积液的厚度、范围等。
与疝气鉴别:结合透光试验及超声表现,鞘膜积液透光试验阳性,而疝气内容物不透光,超声下疝气可见腹腔内组织突出至皮下的情况,与鞘膜积液的液体回声不同。
疝气
体格检查:重点是判断肿块的可复性等,结合患者病史,如有无慢性腹压增高因素等。
与鞘膜积液鉴别:疝气通过体格检查可发现可复性肿块,而鞘膜积液多为非可复性(交通性鞘膜积液除外,但交通性鞘膜积液在平卧时可回纳,与部分疝气表现有相似,但透光试验等可辅助鉴别),超声检查可明确疝内容物是肠管等组织还是鞘膜积液的液体。
五、治疗差异
鞘膜积液
保守治疗:婴儿型鞘膜积液有自行吸收的可能,尤其是1岁以内的婴儿,可先观察,定期复查。对于少量无症状的鞘膜积液也可暂时观察。
手术治疗:如果鞘膜积液较大,影响生活质量或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鞘膜翻转术等。手术年龄方面,婴儿期如果积液量大影响睾丸发育等也需尽早手术,成年患者根据病情选择合适时机手术。
疝气
保守治疗:1岁以下婴幼儿疝气有自愈的可能,可暂不手术,使用疝气带等保守治疗,但要密切观察,防止嵌顿。老年患者或伴有严重基础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可考虑使用疝气带缓解症状,但需注意防止嵌顿等并发症。
手术治疗:是治疗疝气的主要有效方法,如腹股沟疝修补术等。手术年龄方面,小儿疝气超过1岁一般建议手术,成年患者符合手术指征则应尽早手术,避免嵌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手术需充分评估心肺等功能,小儿手术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注意保护手术部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