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鞘膜积液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由鞘膜分泌与吸收功能失衡致鞘膜腔内液体积聚形成,分原发性和继发性,有相应临床表现和分类,可通过体格检查、超声检查诊断,婴儿型可观察,成人原发性积液量少无症状可不治,量多或有症状手术,继发性针对原发病治疗,儿童和成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需综合各因素制定合理诊疗方案。
一、定义
睾丸鞘膜积液是围绕睾丸的鞘膜腔内液体积聚超过正常量而形成的囊肿病变,是一种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正常情况下,睾丸鞘膜囊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当鞘膜的分泌与吸收功能失去平衡时,可引起鞘膜积液。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原发性睾丸鞘膜积液
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鞘膜慢性炎症有关,炎症可导致鞘膜分泌、吸收功能紊乱,使得液体积聚。多见于儿童,可能与鞘膜淋巴管系统发育较晚有关,鞘膜淋巴管系统发育延迟,使得鞘膜囊内液体吸收障碍,从而形成积液。
(二)继发性睾丸鞘膜积液
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睾丸附睾炎、创伤、肿瘤、丝虫病等。睾丸附睾炎时,炎症刺激可影响鞘膜的正常功能,导致液体产生增多;创伤可直接损伤鞘膜及周围组织,引起鞘膜积液;睾丸肿瘤可阻塞淋巴回流或破坏鞘膜结构,引发鞘膜积液;丝虫病可累及精索、睾丸的淋巴管,造成淋巴回流受阻,进而形成鞘膜积液。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1.积液量较少时:一般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被发现。
2.积液量较多时:患者可感到阴囊坠胀、牵拉感或胀痛。如果积液巨大,阴茎可能会陷入包皮内,影响排尿、性生活等。儿童患者的睾丸鞘膜积液有时可因积液量较大而出现患侧阴囊较对侧明显增大的情况。
(二)体征
阴囊内可触及囊性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有弹性和囊性感,无压痛,与睾丸界限清楚。交通性鞘膜积液时,卧位时积液可流入腹腔,肿块缩小或消失,站立时肿块又可出现。
四、分类
(一)睾丸鞘膜积液
鞘膜积液局限于睾丸鞘膜内,呈球形或卵圆形,睾丸和附睾多不易触及。
(二)精索鞘膜积液
鞘膜积液位于精索部位,呈椭圆形或梭形,其下方可扪及正常睾丸、附睾,若牵拉同侧睾丸,可见囊肿随之移动。
(三)睾丸精索鞘膜积液(婴儿型)
鞘膜突在内环处闭合,精索部鞘膜与睾丸鞘膜相通,积液局限于阴囊内,睾丸与附睾不易触及。
(四)交通性鞘膜积液(先天性)
鞘膜突完全未闭合,鞘膜腔与腹腔相通,站立时腹腔内液体流入鞘膜囊,卧位时液体流回腹腔,肿块可缩小或消失。
五、诊断
(一)体格检查
通过触诊阴囊可初步判断是否存在鞘膜积液,并初步区分鞘膜积液的类型。透光试验阳性是鞘膜积液的常见表现,即囊肿有透光性,用透光仪照射阴囊,积液部位呈红色透光区。但要注意,若鞘膜积液合并感染、出血等情况时,透光试验可能为阴性。
(二)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睾丸鞘膜积液的重要方法。可清晰显示鞘膜腔内积液的情况,明确积液的量、部位以及是否合并其他病变,如睾丸、附睾的病变等。超声下可见阴囊内有液性暗区,有助于与阴囊内其他囊性病变(如睾丸肿瘤、阴囊血肿等)相鉴别。
六、治疗
(一)婴儿型睾丸鞘膜积液
部分婴儿型睾丸鞘膜积液有自行吸收的可能,尤其是1岁以内的婴儿。因为婴儿的鞘膜积液可能会随着生长发育,鞘膜的淋巴管系统逐渐发育完善,积液有自行吸收的机会,所以可先观察,定期复诊。
(二)成人原发性睾丸鞘膜积液
1.积液量少且无症状:可不进行治疗,定期复查,观察积液变化情况。
2.积液量多或有症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鞘膜翻转术,将多余的鞘膜切除并翻转缝合,以达到消除鞘膜积液的目的。
(三)继发性睾丸鞘膜积液
主要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同时处理鞘膜积液。如由睾丸附睾炎引起的继发性鞘膜积液,在积极治疗附睾炎(如使用抗生素等)的同时,根据鞘膜积液的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手术处理鞘膜积液;由睾丸肿瘤引起的继发性鞘膜积液,则需要根据肿瘤的性质、分期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手术切除肿瘤等,同时可能需要处理鞘膜积液。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1.婴儿型睾丸鞘膜积液观察期间要注意保持患儿阴囊的清洁卫生,避免感染等情况发生。因为婴儿皮肤娇嫩,鞘膜积液可能会增加局部感染的风险。
2.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儿童患者,手术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完善各项检查,评估患儿的身体状况能否耐受手术。手术后要加强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患儿搔抓伤口,防止伤口感染。同时,要注意观察患儿阴囊的肿胀情况、伤口有无渗血等,按照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进行护理,确保患儿顺利康复。
(二)成年患者
成年患者如果是继发性睾丸鞘膜积液,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原发病的治疗情况会影响鞘膜积液的转归。同时,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生活质量等因素,如手术治疗后对性功能、生育功能等的影响,与患者充分沟通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总之,睾丸鞘膜积液是一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的疾病,不同人群的处理方式有所差异,要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来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