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肺纤维化是慢性进展性肺部疾病,由肺组织损伤修复异常致间质结缔组织增生等病理改变,病因有环境、药物、疾病、遗传等因素,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咳嗽、乏力、啰音等,诊断靠影像学、肺功能、组织活检等检查,治疗分一般、药物、肺移植等原则,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双肺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的肺部疾病,主要是肺组织受到损伤后,机体进行修复时出现异常,导致肺间质结缔组织大量增生,肺组织弹性减退等病理改变。
病因
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无机粉尘(如石棉、石英等)、有机粉尘(如发霉的干草、蘑菇菌丝等),或者长期处于污染的环境中,都可能引发双肺纤维化。例如长期接触石棉的工人,患双肺纤维化的风险明显增高,研究发现石棉纤维可刺激肺组织,导致炎症反应和纤维组织增生。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长期使用也可能导致双肺纤维化,如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有报道显示部分患者使用胺碘酮后出现肺部炎症和纤维化改变。
疾病因素: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肺部引发纤维化,像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以类风湿关节炎为例,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等免疫物质可损伤肺组织,逐渐发展为双肺纤维化。此外,病毒性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在恢复期也可能出现肺纤维化改变。
遗传因素:少数双肺纤维化患者存在遗传因素,某些基因突变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发生肺组织的异常修复,从而导致双肺纤维化,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是双肺纤维化最常见的症状,早期在活动后出现,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也可感到呼吸困难。例如轻度活动如快走、爬楼梯等就会明显气短。
咳嗽:多为干咳,少数患者可能有少量白痰。咳嗽程度因人而异,病情较重时咳嗽可能较为频繁。
乏力:患者常感觉全身乏力,活动耐力下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啰音:部分患者可在肺部听到Velcro啰音,这是双肺纤维化比较典型的体征,是由于纤维化的肺组织相互摩擦产生的。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肺纹理增多、紊乱,晚期可见双肺弥漫性网格状、结节状阴影等改变,但胸部X线对于早期双肺纤维化的诊断敏感性相对较低。
胸部CT:是诊断双肺纤维化的重要手段。高分辨率胸部CT(HRCT)可以清晰地显示肺部细微结构的改变,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的网格影、蜂窝状改变等,能更早、更准确地发现双肺纤维化的病变情况,对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病变范围有重要价值。
肺功能检查:主要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如肺活量(VC)、肺总量(TLC)降低,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下降等。通过肺功能检查可以评估肺功能受损的程度,并且有助于监测病情的进展。
组织活检:经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或胸腔镜肺活检等,可获取肺组织标本进行病理检查,这是诊断双肺纤维化的金标准,能够明确肺组织的病理改变,区分不同类型的肺纤维化等。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感染。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可给予吸氧治疗,改善缺氧状态。同时,要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肺康复锻炼,如呼吸训练等,有助于提高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药物有吡非尼酮、尼达尼布等抗纤维化药物。吡非尼酮可以抑制肺纤维化相关的炎症和纤维化过程,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其能够延缓双肺纤维化患者肺功能下降的速度。尼达尼布同样具有抗纤维化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双肺纤维化。但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选择。
肺移植:对于终末期双肺纤维化患者,肺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肺移植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并且面临供体短缺、术后排斥反应等问题。
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双肺纤维化相对罕见,多与遗传因素或先天性疾病等相关。如果儿童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在诊断过程中要避免过度使用有辐射的检查,如非必要不进行过多的胸部X线检查。治疗上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呼吸康复训练等,并且要密切关注药物治疗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全,使用药物需格外谨慎。
女性:女性双肺纤维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月经周期、妊娠等因素对病情和治疗的影响。例如在使用抗纤维化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对妊娠的影响,育龄期女性需要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同时,女性患者可能在心理上更容易受到疾病的影响,需要家人和医护人员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
老年人群:老年双肺纤维化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多种疾病的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抗纤维化药物时,要评估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老年患者肺功能储备较差,在进行肺康复锻炼等治疗时要注意强度和方式,避免过度劳累加重病情。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基础的双肺纤维化患者,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治疗双肺纤维化的同时要关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控制,避免两种疾病相互影响导致病情加重。对于有长期粉尘接触史的人群,如矿工等,要脱离粉尘环境,并且定期进行肺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双肺纤维化并及时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