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是常见急腹症,发病与多种病因致胰腺消化酶被激活引发自身消化有关,病因包括胆道疾病、酒精因素、暴饮暴食、内分泌与代谢障碍等,临床表现有腹痛、恶心呕吐、发热、休克等,诊断靠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轻症和重症,预防需合理饮食、戒酒、积极治胆道疾病、控代谢紊乱。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各种病因导致胰腺消化酶被激活,进而引起胰腺自身消化有关。
一、病因
1.胆道疾病:胆石症、胆道感染等胆道疾病是引起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病因之一。例如,胆结石下移可阻塞胆总管末端,使胆汁反流入胰管,激活胰酶引发胰腺炎。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胆道疾病引发急性胰腺炎的概率有所不同,中年人群相对更为常见,这与胆道系统随年龄增长出现结构和功能变化有关。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胆道疾病发生率可能升高,也会增加患急性胰腺炎的风险。
2.酒精因素:长期大量饮酒是诱发急性胰腺炎的重要原因。酒精可刺激胰腺分泌大量黏稠的胰液,还可引起十二指肠乳头水肿和Oddi括约肌痉挛,导致胰管内压力升高,胰酶激活引发炎症。长期饮酒者,尤其是男性长期大量饮酒者,患急性胰腺炎的风险显著高于一般人群。
3.暴饮暴食:短时间内大量进食,尤其是高脂、高蛋白食物,会使胰液分泌急剧增加,胰腺负担加重,容易引发急性胰腺炎。这种情况在节假日等饮食不规律的时期更为常见,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长期暴饮暴食者患病风险高,比如一些经常应酬、饮食无节制的人群。
4.内分泌与代谢障碍:高钙血症可激活胰酶,引发胰腺炎,常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疾病;高脂血症可使胰液内脂质沉积,影响胰腺血液循环,导致胰腺缺血引发炎症。在有内分泌疾病病史的人群中,如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出现代谢紊乱时,患急性胰腺炎的风险增加。
二、临床表现
1.腹痛:多为突然发作的剧烈腹痛,常在饮酒或饱餐后发生,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可向腰背部放射,呈束带状。疼痛程度轻重不一,轻型胰腺炎腹痛相对较轻,可在数天内缓解;重型胰腺炎腹痛持续时间长且程度剧烈。不同年龄患者对腹痛的感知和表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非典型症状,需要仔细鉴别。
2.恶心、呕吐:发病初期即可出现,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严重者可呕吐胆汁。呕吐后腹痛症状多无明显缓解。
3.发热:多数患者有中度发热,一般持续3-5天。若发热持续不退或体温超过39℃,需考虑合并感染等情况。
4.休克:重症胰腺炎患者可出现休克症状,如面色苍白、冷汗、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这是因为大量炎性介质释放,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血管通透性增加等原因引起。
三、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血清淀粉酶: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后开始下降,持续3-5天。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可确诊本病,但血清淀粉酶的高低与病情严重程度并不呈正相关。
血清脂肪酶:发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对就诊较晚的患者诊断价值较高。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2.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可初步观察胰腺大小、形态等,但受肠道气体干扰较大,对轻型胰腺炎诊断有一定帮助,在儿童等人群中,B超检查相对较为安全无创。
CT检查:是诊断胰腺炎的重要手段,能清晰显示胰腺形态、有无坏死、渗出等情况,对判断胰腺炎的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
四、治疗原则
1.轻症胰腺炎治疗
禁食、胃肠减压:通过禁食和胃肠减压,减少胰液分泌,缓解腹胀。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保证胃肠减压的有效性和舒适度,及时调整胃管位置等。
补液治疗:补充液体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休克。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电解质情况等调整补液量和补液成分。
抑制胰液分泌:可使用抑酸药物等抑制胰液分泌,减少胰酶对胰腺的自身消化。
2.重症胰腺炎治疗
监护: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常规、电解质等指标。对于儿童重症胰腺炎患者,要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频率和精度。
液体复苏:迅速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可使用胶体液等。
抑制胰酶活性:可使用生长抑素等药物抑制胰酶分泌。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胰腺坏死继发感染。
手术治疗:对于出现胰腺坏死、脓肿等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五、预防措施
1.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减少高脂、高蛋白食物摄入,规律饮食。不同年龄人群饮食结构需合理调整,儿童要保证营养均衡且避免过度喂养,成人要注意控制饮食量和饮食成分。
2.戒酒:长期饮酒者应逐渐减少饮酒量直至戒酒,尤其是有胰腺炎家族史或有胰腺炎高危因素的人群。
3.积极治疗胆道疾病:有胆道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如及时处理胆石症等,定期复查胆道情况。对于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时期要加强胆道系统监测。
4.控制代谢紊乱:有高钙血症、高脂血症等代谢障碍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控制病情,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血脂等。
总之,急性胰腺炎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疾病,了解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及预防具有重要意义。不同人群在各个环节都有其特殊的注意事项,需要综合考虑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