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中医病因包括体质因素(先天禀赋不足及体质偏颇)、情志所伤(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及突然强烈精神刺激)、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及嗜酒过度)、劳逸失调(过度劳累及过度安逸)、病后体虚(久病不愈及产后调理不当);失眠中医病因包括情志失调(情志过极及突然情志刺激)、饮食不节(宿食内停及嗜食辛辣咖啡等)、劳逸失调(过度劳累及过度安逸)、病后体虚(年老体衰及产后病后气血亏虚、久病阴血不足)。
一、心悸的中医病因分析
(一)体质因素
1.先天禀赋不足:部分人群先天体质较弱,心之气血阴阳亏虚,如《黄帝内经》云“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先天心之气阳不足者,易出现心悸。从年龄角度看,儿童若先天禀赋不足,心脏功能发育不完善,也可能因心之气血阴阳失调引发心悸;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先天体质因素更易凸显,心之气血阴阳不足致心悸的情况相对多见。
2.体质偏颇:比如素体痰盛之人,痰湿内蕴,痰浊上扰心神,可导致心悸。痰湿体质者往往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阻滞心脉,影响心脏正常搏动而发心悸。性别方面,并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体质偏颇引发心悸的特异性,但不同体质在不同性别中的表现可能因生活方式等因素有一定差异。
(二)情志所伤
1.长期精神紧张、焦虑:过度的情志刺激,如长期忧思、恼怒等,可影响心主神明的功能及心的气血运行。《素问·举痛论》曰“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长期的情志不舒,如现代人因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易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火扰心神,引发心悸。儿童若长期处于压抑、紧张的家庭环境中,也可能因情志因素影响出现心悸;老年人若情志不遂,更易因气血阴阳失调而发心悸。
2.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突受惊恐等强烈情志刺激,可致心气紊乱,神失所养而发心悸。例如突然遭遇重大变故,惊吓过度,可立即出现心悸不安的症状。
(三)饮食不节
1.过食膏粱厚味:长期过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易滋生湿热,蕴结于中焦,阻滞气机,影响心脏气血运行。如《丹溪心法·惊悸怔忡》说“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所由作也”,过食辛辣厚味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不足,心失所养则心悸。不同年龄人群饮食结构不同,儿童若过多食用高热量、高糖食品,易损伤脾胃,影响气血生成;老年人脾胃功能减弱,过食膏粱厚味更易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引发心悸。
2.嗜酒过度:酗酒过度,酒精损伤脾胃,酿生湿热,或耗伤心气、心阴,导致心悸。
(四)劳逸失调
1.过度劳累:长期过度劳累,耗伤气血,心失所养。如《景岳全书·怔忡惊恐》云“凡思虑劳倦,损伤心脾”,过度劳累使心之气血耗伤,心脏功能失调而发心悸。儿童若过度玩耍、劳累,可能影响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导致心之气血不足;老年人过度劳累易加重脏腑功能衰退,引发心悸。
2.过度安逸:长期缺乏运动,气血运行不畅,气机郁滞,也可引发心悸。
(五)病后体虚
1.久病不愈:如热病后期,余热未清,耗伤心气阴;或内伤久病,如肺痨、痹证等病迁延不愈,耗伤气血阴阳,导致心失所养而心悸。不同疾病对心的影响不同,肺痨长期耗伤正气,累及于心,可致心之气血不足;痹证日久,病邪深入,影响心脉,也可引发心悸。年龄方面,儿童患某些疾病后若调理不当,易影响心之气血阴阳;老年人病后体质更虚弱,更易出现心悸。
2.产后调理不当:女性产后气血亏虚,若调理不善,易出现心失所养而心悸。
二、失眠的中医病因分析
(一)情志失调
1.情志过极:与心悸类似,长期的忧思、恼怒、紧张等情志不舒,可导致肝郁化火,扰动心神而失眠。《类证治裁·不寐》说“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长期的情志刺激使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火性上炎,扰动心神,出现失眠。儿童若情志不舒,可能因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出现失眠;老年人情志不遂更易引发肝郁化火等情况导致失眠。
2.突然情志刺激:突受惊恐等情志刺激,可导致心神不安而失眠。例如突然受到惊吓,心神被扰,难以入睡。
(二)饮食不节
1.宿食内停:过食膏粱厚味,暴饮暴食,导致脾胃受损,食积胃脘,胃气失和,壅遏化热,扰动心神而失眠。《黄帝内经》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论述,现代人晚餐过饱或进食不易消化食物后易出现这种情况。儿童若饮食不节,过食零食等,易导致食积,引发失眠;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更易因饮食不节出现胃不和卧不安的情况。
2.嗜食辛辣、咖啡等:长期嗜食辛辣之品或大量饮用咖啡等兴奋性饮品,可生热扰神,导致失眠。
(三)劳逸失调
1.过度劳累:体力或脑力过度劳累,耗伤气血,气血亏虚,心神失养而失眠。如长期从事高强度工作,过度劳累,导致心脾两虚,出现失眠。儿童过度劳累可能影响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导致气血不足而失眠;老年人过度劳累易加重气血亏虚,引发失眠。
2.过度安逸:长期缺乏运动,气血运行不畅,气机郁滞,也可影响心神而导致失眠。
(四)病后体虚
1.年老体衰: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心、肝、脾、肾等脏阴阳气血不足,如《灵枢·天年》云“六十岁,心气始衰”,心阴不足,心阳偏亢;或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扰动心神而失眠。
2.产后、病后气血亏虚:女性产后或其他疾病后气血亏虚,心失所养,神不守舍而失眠。儿童病后若气血亏虚,也可能出现失眠情况。
3.久病阴血不足:久病耗伤阴血,如热病后期、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导致心血不足,心失所养,或阴虚火旺,虚火扰神而失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