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是多种病因致胰酶激活引起胰腺自身消化等的炎症反应,病因有胆道疾病、酒精、胰管阻塞、内分泌与代谢障碍等,临床表现有腹痛、恶心呕吐腹胀、发热、低血压或休克等,体征分水肿型和出血坏死型,诊断靠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有内科和外科,预后因类型及人群等有差异,水肿型预后好,出血坏死型凶险,不同人群预后有别。
急性胰腺炎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
一、病因
1.胆道疾病:胆石症、胆道感染等是急性胰腺炎最常见的病因。由于胆总管与胰管有共同的开口,胆道疾病时,胆汁可反流进入胰管,激活胰酶,引发胰腺炎。在不同年龄、性别中,胆道疾病引发急性胰腺炎的风险存在差异,比如女性可能因雌激素等因素对胆道系统功能有一定影响,但具体机制仍与胆道结构等相关。长期高脂、高糖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胆汁成分易异常,增加胆道疾病发生概率,进而提升患急性胰腺炎风险;有胆道结石病史等病史的人群,复发风险更高。
2.酒精:长期大量饮酒是急性胰腺炎的重要病因之一。酒精可刺激胰腺分泌大量黏稠的胰液,还可引起十二指肠乳头水肿和Oddi括约肌痉挛,导致胰管内压力增高,促使胰酶激活引发胰腺炎。男性因饮酒习惯相对更易受酒精影响,不同年龄人群对酒精的代谢和耐受不同,年轻人可能因社交等原因更易大量饮酒,增加患病风险。
3.胰管阻塞:胰管结石、蛔虫、狭窄、肿瘤等可引起胰管阻塞,胰管内压力过高,导致胰小管及腺泡破裂,胰液外溢到胰腺间质引起急性胰腺炎。这种情况在有胰管相关基础病变人群中更易发生,不同性别在胰管阻塞病因上无明显差异,但不同年龄人群胰管结构等有差异,儿童可能因先天性胰管发育异常等导致阻塞,成人则可能因后天性病变。
4.内分泌与代谢障碍:
高钙血症:可通过胰管钙化、促进胰酶提前激活等机制引发胰腺炎,常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疾病患者,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患高钙血症的概率不同,如中老年女性因骨质疏松等问题更易出现甲状旁腺功能相关异常导致高钙血症。
高脂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可使胰毛细血管内有乳糜微粒栓塞,导致胰腺缺血引发胰腺炎,肥胖、糖尿病等生活方式或疾病导致高脂血症的人群,患急性胰腺炎风险增加,不同性别在高脂血症相关胰腺炎风险上无显著差异,但肥胖人群中女性可能因体型等因素有不同表现。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为本病的主要表现和首发症状,多位于左上腹,可向背部放射,弯腰抱膝位可减轻疼痛。疼痛程度轻重不一,水肿型胰腺炎多为中度腹痛,可在几天内缓解;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疼痛剧烈,持续时间较长。不同年龄人群腹痛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腹痛表述可能不如成人清晰,需更细致观察。
恶心、呕吐及腹胀:起病后多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重者可呕吐胆汁,甚至血性物。同时伴有腹胀,甚至出现麻痹性肠梗阻。
发热:多数患者有中度发热,一般持续3-5天。若发热持续不退或体温超过39℃,要考虑有继发感染,如胰腺脓肿等。
低血压或休克:见于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冷汗、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提示有效血容量不足及微循环障碍。
2.体征
水肿型胰腺炎:腹部体征较轻,与主诉腹痛程度不完全相符,可有上腹轻压痛,但无腹肌紧张和反跳痛。
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可出现腹膜刺激征,腹肌紧张,全腹显著压痛和反跳痛。移动性浊音多为阳性,腹水多呈血性。少数患者由于胰酶或坏死组织液沿腹膜后间隙渗到腹壁下,使两侧胁腹部皮肤呈暗灰蓝色,称Grey-Turner征;脐周皮肤青紫,称Cullen征。
三、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血清淀粉酶: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开始下降,持续3-5天。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值3倍可确诊本病。但血清淀粉酶的高低与病情程度并不呈正相关,水肿型胰腺炎淀粉酶可明显升高,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淀粉酶值可正常或低于正常。
血清脂肪酶:于发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对病后就诊较晚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有诊断价值,且特异性较高。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升高,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血钙: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血钙可降低,低于2mmol/L时,提示预后不良。
2.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发现胰腺肿大、胰周渗出等,但易受胃肠气体干扰。
CT检查: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评估其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可见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胰腺周围渗出等改变。
四、治疗
1.内科治疗
禁食、胃肠减压:可减少胰液分泌,减轻腹胀。
补液、防治休克:迅速补充液体及电解质,维持有效血容量,防治休克。
抑制胰腺分泌:
抑酸剂: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进而减少胰液分泌,常用药物有H受体拮抗剂等。
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等,能抑制胰液分泌。
镇痛:腹痛剧烈者可给予哌替啶止痛,但禁用吗啡,因吗啡可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加重病情。
抗生素:有感染证据时可选用抗生素,如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等。
2.外科治疗
手术适应证:如胰腺脓肿、胰腺坏死合并感染等经内科治疗无效时需手术治疗。
五、预后
1.总体预后:水肿型胰腺炎预后良好,多数患者可在1-2周内康复。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病情凶险,病死率较高,可达30%-60%。
2.不同人群差异
年龄:儿童患急性胰腺炎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病,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预后与成人有所不同,需更密切观察和及时干预;老年人身体各器官功能减退,对胰腺炎的耐受和恢复能力较差,预后相对更差。
性别: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预后不同,但女性在治疗过程中需考虑生理期等因素对治疗的影响,如某些药物在生理期的使用需更谨慎评估。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健康、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生活方式不良、不遵医嘱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差。
病史:有基础疾病如胆道疾病、高脂血症等病史且控制不佳的患者,胰腺炎复发风险高,预后受基础疾病影响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