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发热的常见原因包括感染性因素(病毒性、细菌性感染)和非感染性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暑、颅脑外伤)。可从发热特点(体温变化趋势、伴随症状)和头痛特点(部位、性质)鉴别,一般人群需休息、补水、物理降温,特殊人群(儿童、孕妇、老年人)有各自应对注意事项。
一、常见原因
(一)感染性因素
1.病毒性感染:
例如普通感冒,由鼻病毒等多种病毒引起,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头痛、发热。一般来说,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多为低热至中度发热,体温通常在37.3-39℃之间,同时伴有头痛,头痛可能是全头部的隐痛或胀痛。研究表明,普通感冒患者中约80%会出现头痛发热症状,病毒在呼吸道黏膜复制,刺激机体释放炎性介质,这些介质可作用于头部血管和神经,引起头痛,同时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发热。
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发热往往更为明显,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0℃甚至更高,头痛症状也较为突出,多为全身酸痛伴剧烈头痛,这是因为流感病毒感染后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更强烈,对体温调节中枢和头部神经血管的刺激更显著。
2.细菌性感染:
如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当感染累及机体时,细菌产生的毒素等物质会引起发热,体温可升高,同时炎症反应可波及头部,导致头痛。一般为中高热,头痛可表现为搏动性头痛等。另外,化脓性脑膜炎,由细菌感染脑膜引起,除了有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还会出现剧烈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因为细菌感染导致脑膜炎症,刺激脑膜上的痛觉感受器引起头痛。
(二)非感染性因素
1.自身免疫性疾病:
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这是一种自身免疫紊乱的疾病,患者体内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组织器官。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可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同时伴有头痛,头痛的机制可能与自身免疫炎症累及神经系统等有关。在女性患者中相对多见,发病年龄多在15-40岁之间,由于自身免疫异常,机体持续处于炎症状态,影响头部的神经血管功能从而导致头痛发热。
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累及关节,但也可出现全身表现,部分患者会有发热,一般为低热,同时可能伴有头痛,头痛可能与炎症反应波及全身以及疾病导致的全身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
2.中暑:
在高温环境下(如气温35℃以上),人体散热困难,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就会发生中暑。轻症中暑时,患者可出现低热,体温在37.5-38℃左右,同时伴有头痛、头晕、口渴等症状;重症中暑时,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超过40℃,头痛剧烈,还可能伴有昏迷、抽搐等严重表现。这是因为高温环境下,人体大量出汗,水分和电解质丢失,同时体温过高影响脑部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头痛发热。在长时间从事高温作业、户外运动等人群中易发,如建筑工人、户外运动员等。
3.颅脑外伤:
头部受到外伤后,如碰撞、打击等,除了头部的创伤表现外,可能会出现头痛发热。如果是轻度颅脑外伤,可能是由于局部组织损伤引发炎症反应导致发热,体温一般轻度升高,同时头痛为受伤部位的疼痛或牵涉痛;如果是较严重的颅脑外伤,可能合并颅内出血等情况,除了高热外,头痛会更加剧烈,且可能伴有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例如交通事故导致的头部外伤患者,就可能出现头痛发热的情况。
二、鉴别要点
(一)从发热特点鉴别
1.体温变化趋势:
感染性发热中,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发热一般有一定的自限性,体温可能在3-5天内逐渐下降,如普通感冒;而细菌性感染引起的发热,如果不进行抗感染治疗,体温可能持续升高或波动后再次上升,如肺炎链球菌肺炎如果未用抗生素,体温可能持续高热不退。非感染性因素中,中暑引起的发热在脱离高温环境并采取降温措施后,体温会较快下降;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发热多为长期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呈间歇性或持续性,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热常为间歇性低热。
2.发热伴随症状:
病毒性感冒除头痛发热外,常伴有鼻塞、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流感除高热、头痛外,还伴有全身肌肉酸痛、乏力等;化脓性脑膜炎除高热、头痛外,有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表现;中暑除头痛发热外,有口渴、多汗、皮肤湿冷等表现;自身免疫性疾病除头痛发热外,还有相应器官受累的表现,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可出现面部红斑、关节肿痛等。
(二)从头痛特点鉴别
1.头痛部位:
普通感冒引起的头痛多为全头部的轻至中度疼痛;流感引起的头痛可累及全头部或双侧颞部,疼痛较剧烈;鼻窦炎引起的头痛有一定的部位特点,如上颌窦炎头痛多在面颊部及上颌磨牙区,晨起轻,午后重;颅内占位性病变引起的头痛多为进行性加重的持续性头痛,可伴有定位性头痛,如额叶病变头痛多在前额部,枕叶病变头痛在后枕部。
2.头痛性质:
紧张性头痛多为头部紧箍样、压迫性疼痛;偏头痛多为单侧搏动性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等;脑膜炎引起的头痛多为剧烈的胀痛、跳痛;颅脑外伤引起的头痛根据损伤程度和部位不同,可为刺痛、胀痛等不同性质。
三、应对建议
(一)一般人群
1.休息与环境:
出现头痛发热时,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营造安静、舒适、温度适宜(一般18-25℃)的环境。如果是中暑引起的,要迅速转移到通风凉爽处,解开衣物,利于散热。
2.补充水分:
发热会导致身体失水,要多喝温开水,也可以适当喝一些淡盐水,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3.物理降温:
体温在38.5℃以下时,可以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湿毛巾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帮助散热。
(二)特殊人群
1.儿童:
儿童头痛发热时,要特别注意观察精神状态。因为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发热易引发惊厥。物理降温可选用适宜儿童的退热贴等。同时,要保证儿童充足的营养摄入,但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儿童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解热镇痛药物,优先采用非药物降温等措施。
2.孕妇:
孕妇出现头痛发热要谨慎处理。物理降温是首要选择,如体温过高或持续不缓解,需及时就医,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就医时要告知医生怀孕情况,由医生判断合适的诊疗方案。
3.老年人:
老年人头痛发热时,要密切关注其基础疾病情况。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发热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等疾病。要注意监测体温变化,必要时就医,在就医过程中要缓慢移动,防止摔倒等意外发生。



